青年干部在基层“水土不服”需标本兼治
青年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深入基层、服务一线,既是使命所系,也是成长所需。然而,部分青年干部到基层后,却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水土不服”现象。
出现“水土不服”,是多重因素交织叠加形成的结果。一方面,思想认知偏差与基层实践深度的矛盾。部分青年干部将基层岗位视为“镀金跳板”,怀揣“过客心态”,仅满足于完成阶段性任务,缺乏对基层发展的长远思考和持续投入。同时,一些青年干部从“象牙塔”或机关大院走向田间地头后,角色转换滞后,未能及时成为真正的“服务者”,面对群众时耐心匮乏、共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能力经验鸿沟与基层治理难度的矛盾。基层事务繁、涉及广、突发性高,土地纠纷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宗族关系里盘根错节的利益牵扯等,均超出书本知识范围。在此环境下,青年干部理论知识体系与基层实际存在断层,对基层运行逻辑、风俗习惯等认知不足,面对群众习惯用书面化、专业化语言解读政策,“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带来的本领瓶颈,进一步加剧了青年干部“水土不服”的症状。
破解青年干部“水土不服”顽疾,需坚持标本兼治,系统构建以思想筑基为先导、能力突围为推手、制度护航为支撑的立体化支持体系,全方位助力青年干部在基层扎深根、结硕果。
要固本培元,筑牢“为民初心”的思想根基。强化思想理论武装,依托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引导青年干部深刻领会基层作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战略意义,系紧理想信念的“第一粒扣子”。厚植为民情怀,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内化为情感认同、外化为行动自觉,教育引导青年干部主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耐住性子”,推动工作方式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多到田间地头了解民情,多进屋场院落倾听民声,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拉家常、同吃一锅饭菜话冷暖的过程中,消除心理隔阂,拉近情感距离。提正价值追求,大力弘扬焦裕禄式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张桂梅式的无私奉献精神,借助先进典型宣讲、红色教育基地研学等形式,潜移默化消除青年干部的“镀金”思想和“过客”心态,让“扎根基层”真正成为青年干部发自内心的自觉追求。
要实战练兵,锤炼“攻坚克难”的过硬本领。优化干部培训课程体系,通过座谈访谈等方式开展需求调研,精准掌握青年干部在群众沟通、矛盾调解、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能力短板,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实施精准滴灌式培训,让青年干部在“沉浸式”体验中掌握群众语言沟通技巧、多元矛盾化解方法、村民组织动员策略。深化导师帮带机制,建立由退休老干部、村党总支书记、基层业务骨干等组成的“实战导师库”,为新入职干部配备“成长导师”,实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的靶向帮带。帮带内容要从简单的事务性指导,向矛盾调解的“话术技巧”、群众动员的“情感联结”、项目运作的“资源整合”等核心能力深化,帮助年轻干部快速熟悉乡土社会的运行逻辑,掌握基层工作的“活方法”。
要强基固本,优化“安心安身”的制度环境。织密“选育管用”全链条,对长期扎根一线、实绩突出的青年干部,在评优评先、职级晋升、职称评聘上给予适当倾斜。优化年轻干部选拔标准,不仅看学历、能力,更看服务基层的意愿和情怀,优先选拔那些真正热爱基层、愿意扎根一线的人才,把基层工作经历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权重。建立青年干部“回访”机制,定期跟踪掌握个人特点、家庭状况、新岗位适应情况、情感与健康状态等,制定针对性支持措施;同步建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通过定期心理讲座、一对一辅导、情绪疏导热线等多元方式,帮助干部缓解工作压力。建立差异化、精细化干部评价指标,将群众满意度、矛盾化解率、项目落地成效等实绩指标置于突出位置,坚决避免“唯报表论英雄”“唯材料评优劣”的形式主义倾向。(和利全、迪庆州维西县委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