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形式桎梏 筑实干根基
形式主义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着干部手脚,消耗着行政资源,更让群众对政策落地的期待打了折扣。要深刻认识到整治形式主义不仅是作风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在“减负”与“增效”的辩证统一中探索出一条务实之路。
破“文山会海”之困,让基层轻装上阵。文件会议的泛滥,让基层干部陷入“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循环,精力被大量消耗在重复性事务中。精简文件会议不是简单的数量削减,而是从源头上优化工作方式。因此,要细化发文标准,只保留真正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干货”,对冗余重复的内容坚决剔除。同时,减少不必要的会议频次,通过合并议题、缩短时长、提高议事效率等方式,让会议回归“解决问题”的本质,让干部有更多时间深入一线抓落实。
解“痕迹管理”之弊,以实效检验担当。过度留痕不仅加重基层负担,更催生“材料政绩”“数字政绩”的虚假繁荣。而考核评价的导向直接决定了干部的工作重心。要摒弃“唯台账论英雄”的错误观念,将考核重点从“材料厚度”转向“工作深度”,更加注重实际成效和群众口碑。比如,在国土空间规划、矿产资源监管等工作中,不再要求基层提供大量重复性台账,而是通过实地走访、项目验收、群众反馈等方式,全面评估工作落实情况,让干部从“造材料”转向“干实事”。
祛“督查泛滥”之疾,以精准赋能发展。督查检查是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但多头重复、层层加码的督查,往往让基层疲于应付。督查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推动整改,而非给基层增加负担。要优化督查检查方式,整合督查力量,避免重复性、交叉性督查。同时,注重督查结果的运用,对发现的问题建立整改台账,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实行清单销号管理,确保督查成果转化为发展实效。此外,还应采用“四不两直”暗访方式,减少台账检查、会议汇报等环节,直奔现场查问题、促整改,让督查更加精准高效。
铸“实干担当”之魂,以作风护航民生。形式主义的根源在于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只有树立正确政绩观,才能从根本上破除形式主义。要大力开展“转作风、提效能”专项行动,将精力聚焦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地质灾害防治等民生工程中,推行“一线工作法”,要求干部深入田间地头、项目现场,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真实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在用地审批、规划许可等关键环节,优化流程、压缩时限,提高服务效率,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更是一份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以此次减负行动为契机,持续破除形式主义隐形变种,让基层干部从“事务堆”中解放出来,书写更多利民惠民的生动篇章。(和雷、迪庆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