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屏边县玉屏镇:青山变金山的“绿色革命”

时间:2025-08-22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走进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玉屏镇的杉树林,午后的阳光穿过枝叶缝隙,像被风揉碎的金箔洒在林间的空地上。村民杨忠祥正和老伴小心翼翼地采摘菌菇。“轻点摘,别弄破了菌伞,好品相能多卖好几十呢!”不一会儿就装满了半竹篮,他擦了擦额头的汗,眼里透着笑意说:“搁以前,谁能想到这树底下还能长出‘金疙瘩’?”

困局:砍树与护林的艰难抉择

一年前,杨忠祥心里可不是这么想的。那时他家屋后的杉树林,在他眼里就是堆占地方的木头——“长成材的树,砍下来请人运出山,刨去工钱,一棵顶多落十几块,不如砍了腾出地来种玉米,哪怕换点油盐钱也好。”这样的心思,在镇上不少农户心里都盘桓过。

玉屏镇群山环抱,杉树、冬瓜树郁郁葱葱,宛如一片绿色海洋。可这些树生长缓慢,木材市场价格低迷,近两年,当地杉木价格每立方米仅300元左右,不及10年前的一半,守着满山绿意,村民的日子却不见宽裕。镇党委书记保宇鹏走访调研时,常听见村民的叹息:“树是好树,就是不当饭吃”。

“不是老百姓不心疼树,是树没给他们带来实在好处。”保宇鹏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心里。他带着班子成员在林子里蹲了半个月,算来算去一个理:光靠“不准砍”管不住人心,得让树“活”起来生钱,老百姓才会打心底里护树。

破局:点绿成金的创新之路

转机出现在镇里牵头创办的强村公司。镇党委班子赴昭通、贵州等地考察学习后发现,林下经济大有可为——玉屏镇年均气温18℃,1300米海拔的湿润山林,恰好适宜发展林下菌。

最初听说要在杉树下种菌子,不少农户心里打鼓:“从没听说‘人工菌’能卖得上价,万一赔了,连树都受影响咋办?”新荣村党支部书记张琳虽有顾虑,但还是积极响应镇党委号召,在自家杉树下先试种半亩虎掌菌。“刚开始天天蹲在地里,半夜都会起立看看菌丝长没长,比伺候娃娃还上心”。等到采收时一算账,半亩地净赚五千多,更让她惊喜的是,菌渣化作养分改良了土壤,让杉树生长更加茁壮,今年张琳已将林下菌扩种到5亩,年收入将突破20余万元。她的成功点燃了村民的希望。强村公司趁热打铁,从外地请来技术员,统一采购菌包、教技术,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彻底打消后顾之忧。

蜕变:林下经济催生绿色聚宝盆

杉树林里的“财富密码”是被清新的泥土味和菌菇的清香一点点揭开的。强村公司投入200余万元试点种植林下菌,建成标准化食用菌种植务工车间1个,与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合作,菌菇销往省内外市场,产值可达300余万元。2025年4月强村公司在王家村打造红托竹荪种植基地,仅用90天就迎来采摘期,较贵州等地缩短了一个月的种植期!在首茬红托竹荪一个半月的采收期里,公司便创收30余万元。看到强村公司的收益,木梯黑村的李大姐心动不已。果断将荒了多年四亩杉林投入种植。采收当天,强村公司的收购车直接开到林地边,技术员当场过秤付款,她攥着四千多元现金激动地说:“这比种一年玉米还挣得多!”消息像长了翅膀,现在全镇80多亩杉树林下纷纷种下了菌包。虎掌菌刚收完,赤松茸就冒了头;红托竹荪的菌裙未谢,鸡油菌又从破土而出。昔日闲置的林地,如今成了“摇钱树”,连空气里都飘着股甜丝丝的盼头。

共生:林与菌的长久奔头

更让农户安心的是强村公司的“三保”法子:保收购,菌子产出即收,不愁销路;保就业,公司建起加工厂,村民到厂内分拣、烘干菌菇,实现家门口务工,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保分红,集体林地入股公司,年底共享收益。“砍树是一锤子买卖,现在守着林子月月有活干,季季有钱进,这日子才叫有奔头。”杨忠祥现在逢人就说。

如今踏进玉屏镇的山林,虎掌菌、赤松茸、小香菌、红托竹荪次第生长,早没了电锯声,取而代之的是采菌人的说笑声。80多亩林下菌,撑起了17个村(社区)的集体收益,2025年上半年就入账300万余元。那些曾经被嫌弃“不值钱”的杉树,成为了农户眼里的“摇钱树”——树上的枝叶挡着烈日,树下的菌子鼓着腰包,一片林子两份收益。

“你看这树,多好。”杨忠祥摸着身边的杉树干,树皮粗糙,掌心却暖洋洋的。风吹过林梢,叶子沙沙响,像是在应和。在玉屏镇,这场关于树的“思想革命”还在继续,青山成了永不枯竭的金山,而漫山的绿意间,正藏着越来越多农户的好日子。(保苏桁、屏边玉屏镇供稿)

【责任编辑:曹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