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德宏盈江县五和家园:互嵌共融开启幸福生活

时间:2025-08-21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日,“团结花开彩云南——2025年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云南行”走进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旧城镇五和家园,目之所及是整洁的街道、欢笑的孩童、忙碌的工厂;耳之所闻是各族群众互相的交流与问候、节日庆典的锣鼓。在这里,傈僳族、景颇族、汉族、阿昌族、傣族5个民族的260户997名群众,共同奏响着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幸福乐章。

民族互嵌:从“分散”到“共居”

2016年,旧城镇党委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响脱贫攻坚战的“当头炮”,挪穷窝,拔穷根,从根子上解决山区贫困群众的脱贫问题。2018年初,镇党委把6个自然村的30余名党员凝聚起来,组建五和家园临时党支部,由阿昌族党员赵兴文担任支部书记,临时党支部挑起搬迁动员的重担。2018年10月,6个自然村在大山上居住的群众全部搬迁出来,结束了半山半坝的居住史。新村起名“五和家园”,寓意易地扶贫搬迁后居住在这里的五个民族同心团结在党的周围,永记党恩跟党走,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亲如一家、和睦共处,共同建设好美丽家园。

新的村庄采用开放式庭院设计,方便群众日常往来。建筑融入各民族传统图案、色彩展现民族文化魅力,成为民族文化交融的独特风景线。“现在我们的生活和没有搬迁前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很多村民住茅草屋,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因为以前住在山上,离镇里学校很远,孩子从一年级就要住校,现在柏油路通进村,家家住上了现代化的楼房,村附近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有了。通过易地搬迁,我们五和家园实现了教育、医疗、商业等配套设施的全覆盖。”五和家园党支部书记赵兴文感慨地说。

党建引领:成为团结进步“桥头堡”

40名党员在支部书记赵兴文带领下,以身作则。从搬迁开始,党员干部贴心帮扶,以“攀亲戚”活动拉近干群关系,让群众快速融入新环境,开启幸福新生活。在新村建设中,党员带头投工投劳,建设开放式庭院,拆除心理隔阂的“高墙”促进各民族群众紧密交流。在村寨管理中,构建起“支部+小组长+群众”网格化管理体系,成立管委会,由五个民族代表共同管理村庄事务。每月主题党日,党员们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提升行动,修剪花草、清理垃圾、帮扶困难家庭,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领头雁”。

“五和家园的建设、管理都得益于党支部的引领作用,老百姓有事都习惯找党支部。”旧城镇东丙村委会支书尚东云说。旧城镇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党建引领中不断凝聚起民族团结“向心力”。

经济共兴:产业赋能“团结路”

如何才能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为此,五和家园以易地扶贫搬迁为契机,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扩宽群众增收渠道。旧城镇争取到沪滇协作项目投入2400余万元,建成乡村振兴产业园,积极盘活资源招“小商”,先后引进了烤烟晒黄烟收购点、国家储备粮烘干厂、电子元件加工厂、时代之窗到家超市、农特产品电商交易中心、快递物流、民族服饰展销等“小商”。

在五和家园内的电子元件加工厂,工人们正忙碌地安装电子元件。据车间负责人哏小艳介绍,这个车间是盈江县就地就近就业帮扶车间,这里的工人大都是五和家园以及附近村寨的妇女。她们在家门口就业,工作时间灵活,可以照顾老人小孩,还能有一份每月2000余元的收入。

如今,五和家园人均年收入由搬迁前的12000元跃升至2024年的19000余元,各族群众在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创造幸福生活。

文化交融: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在五和家园,民族团结不仅是口号,更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民族团结宣传墙、村民公约碑、文艺演出和电影放映,让团结理念深入人心;“十星级文明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评选,以榜样力量弘扬新风;泼水节、目瑙纵歌节、阿露窝罗节等少数民族节日与篮球赛、歌舞比赛交织,让各族群众在共乐中深化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五和家园设立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墙,宣传墙展示民族知识与团结故事,村民公约规范群众行为,文艺演出、电影播放等活动让团结理念深入人心,筑牢民族团结思想根基。

多次组织举办傣族德昂族泼水节、景颇族目瑙纵歌节、阿昌族阿露窝罗节等少数民族节日和篮球赛、文艺汇演、民族歌舞比赛等活动,以活动为媒,让各族群众增进文化认同与情感交融。

如今,这里已形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局面,成为云南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缩影。(田春琼/文、赵利/图 )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