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团结花开彩云南丨血色公路铸忠魂 开放前沿谱新篇——参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畹町口岸和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公园纪实

时间:2025-08-20

来源:云南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公园。赵利摄

8月14日,恰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节点,“团结花开彩云南——2025年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云南行”采访团的记者们来到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畹町口岸和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公园。

走进纪念馆内,一张定格于1939年畹町口岸的照片深深吸引了记者们的目光。照片里,南洋机工们正将首批军用物资装上卡车,背景中飘扬的五星红旗与展厅外的现实重叠,见证着这座边陲城市如何将抗战记忆转化为新时代精神动力。

纪念馆讲解员余有兰正在介绍。时光远摄

“这批平均年龄仅28岁的南洋青年,驾驶着卡车,在滇缅公路上创造了人类运输史的奇迹。”纪念馆讲解员余有兰指着沙盘模型介绍。1937年,日本侵略者蓄意制造七七事变后,中国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中国由此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同时,日军逐步封锁中国沿海口岸。危急时刻,云南20余万各族群众以血肉之躯,仅用9个月便建成从昆明至畹町,横跨云岭山脉、穿越怒江天堑,全长959.4公里的滇缅公路(中国段),以惨痛的牺牲,成功开辟了这条国际运输线。

馆内生动展示当年机工在运输物资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赵利摄

自1939年2月首批服务团抵达畹町,南洋机工们以每天300吨的运量,将50万吨物资经“抗日生命线”送往前线,1800余名机工永远长眠于这条用鲜血铺就的公路上。如今,纪念馆内陈列的1940年《南洋周刊》原件、机工使用过的罗盘等3000余件文物,与数字化全息投影共同诉说着这段被镌刻进民族记忆的史诗。

据南侨机工纪念馆馆长罗云辉介绍,这座占地40.6亩的纪念公园自2015年建成开展以来,已接待50万人次参观者。未来,公园将以崭新的姿态,成为传承红色基因、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阵地。园内这座承载着3200余名南洋华侨机工赤子丹心的纪念馆,正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融,谱写着边疆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新篇。

与纪念馆隔江相望畹町口岸的复苏,则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鲜活注脚。2025年2月7日恢复的边民互市贸易,截至6月已实现进出口2.9万吨货物、1.5亿元货值,创造税收256万元,带动87.6万元边民增收。这些流动的数字背后,是抗战时期运输生命线的延续——当年华侨机工运送的橡胶,如今正通过现代化物流网络,变成汽车轮胎驰骋在“一带一路”上。

口岸进出口商品结构更暗含深意,缅甸进口的玉米、橡胶等农产品,与中国出口的水泥、机械形成完美互补。这种经济上的共生关系,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了具象载体。来往的商人们算着经济账,两岸互利互惠的各族群众心里更算着一笔民族团结账。

畹町口岸。时光远摄

站在畹町桥头,滇缅公路与中缅油气管道在此交会,80年前的运输线已升级为国际物流通道。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馆,这座用血肉之躯铸就的精神丰碑,正以数字化展陈激活历史记忆,以口岸经济诠释团结真谛,在滇西边陲构筑起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坚固基石。当每一位到此参观的游客认真聆听着南侨机工们的故事时,英雄们的精神得以传承,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铿锵脚步更是从未停止。(云南网记者 时光远 李孜煜)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