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胜县:立足林菌资源优势 撑开山区各族群众致富伞
近日,“团结花开彩云南——2025年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云南行”走进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聚焦云南特色产业助力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永胜县作为云南省重点林区县、野生菌主产区,凭借520.53万亩林业用地、53.97%的森林覆盖率,以及“中国松露美食之乡”的独特名片,自2021年将食用菌列为“一县一业”重点产业后,截至2024年已实现林下经济规模33.27万亩,带动2.8万户农户参与、综合产值5.77亿元,既推动林农增收与产业转型,更成为山区各族群众致富、民族团结示范的关键力量。
园区先行,构建三产融合新格局
永胜县以“藏菌于林”为核心理念,锚定“园区化、景区化、组织化、产业化”模式,打造长坪林下经济产业园试点。该园区规划林地2.01万亩,集野生珍稀食用菌仿生种植、保育促繁、科研科普,以及森林旅游、运动观光于一体,通过“四化模式”实现5000亩仿生种植、8000亩保育促繁的集中连片发展,成功打通一、二、三产业融合通道——以林下产业园夯实种植根基,以工业园区做强加工环节,以森林景区激活文旅服务。
这一模式有效破解了永胜林下经济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化运作弱的痛点,成为全县产业发展标杆,并迅速在顺州、东山、松坪等乡镇推广,形成“一片森林一片菌,片片都是生态菌”的生动图景,为后续产业规模化扩张筑牢基础。
截至2024年,全县林下经济规模达33.27万亩,带动2.8万户农户参与,实现综合产值5.77亿元。
高位统筹,筑牢产业发展“四梁八柱”
永胜县委、县政府将林菌产业作为“富民强县”关键抓手,从政策、组织、激励、科技四方面构建保障体系。
在政策规划上,出台《永胜县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野生菌繁育保护、品质提升等“四大任务”,规划“三园一区”布局,并编制《永胜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等多份文件,为产业发展画好“路线图”;在组织保障上,成立县长任组长的食用菌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调研,及时解决产业难题,确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在政策激励上,推出产业发展工作方案与奖补方案,激活“政府支持、企业带头、群众参与”的联动活力;在科技赋能上,与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合作成立尚晓冬专家工作站,整合省农科院、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资源组建科技小院。目前,已培育327个食用菌品种,完成滇西北食用菌种质资源库申报。同时,聘请省内外专家开展食用菌技术专题培训,自2021年以来,累计开展科技人才培训42场850余人次,现场技术指导286场3000余人次,林下种植技术培训4场168人次,为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四化”协同,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针对林下经济发展短板,永胜县以长坪山为试点,通过“四化”模式破局。园区化建设方面,投入3500余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网络,有管护设施、有服务设施”的“四通两有”标准,建成道路26.9公里、蓄水池9座等,吸引5家企业及多户大户入园;景区化打造方面,秉持“园区、景区一体化”理念,依托三川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红石崖古地震遗址等资源,探索林文旅融合路径,拓展产业空间;组织化运营方面,整合乡村振兴、林草等资金,加强园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国投公司等主体参与,实现园区准入、运营、管理一体化;产业化发展方面,联合科研院校建立技术标准,通过“企业+集体+农户”机制推动规模化发展,做大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永胜县的实践,为山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引领。通过“大胆尝试、样板先行、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打造林文旅融合的产业园区,同时出台林地分类管理政策,严查毁林违法活动,保障产业规范有序;坚持创新思路,以“四化模式”破解发展难题,通过完善设施、整合资源、科技支撑等,推动产业从“分散发展”向“集群提质”转变;坚持辐射带动,2024年长坪产业园成为“实践样板”,为促进全县各民族群众增收致富,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打下基础。截至目前,全县共计培育发展涉林企业33家,其中国家级双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1家,县级龙头企业17家,经营主体的培育壮大,为林草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有力促进全县各民族群众增收致富。
如今,永胜县正以林菌产业为纽带,持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为山区各族群众撑开一把坚实的“致富伞”,朝着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进步的目标稳步前行。(田春琼/文、赵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