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边崛起产业开放高地 开远产业园区活力奔涌
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广袤大地上,开远产业园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正以铿锵步伐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加速前行。自1996年成立以来,这片规划面积11.44平方公里的土地持续焕发勃勃生机,绿色纺织科技产业园、食品加工产业园、轻工业产业园拔地而起,小龙潭化工园建设如火如荼。如今,这里已吸引116户企业扎根生长,2025年上半年更交出规上工业总产值103.5亿元、营业收入104.32亿元、亩均营业收入99.48万元的亮眼答卷,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极。
资源区位双重赋能,筑牢发展根基
“园区自1996年成立至今,已建成多个专业产业园,其中绿色纺织科技产业园和小龙潭化工园纳入河口沿边产业园区规划,能充分享受沿边政策红利,为企业发展铺就黄金大道。”开远产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蕾磊介绍。
近年来,园区秉持“说到做到、说干就干、攻坚克难、干就干成”的“开远现象”,构建起“三主四辅”产业生态体系——重点发展现代化工、能源及轻纺加工产业,同步培育绿色食品、中药材加工、电子信息和现代服务业等科技型产业。“这样的布局既扎根本地资源沃土,又着眼长远发展蓝图,让园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领跑’优势。”王蕾磊表示。
在资源保障这块“硬骨头”上,园区交出了扎实答卷。依托“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的能源矩阵,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高达338.24万千瓦,为企业生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红河电厂、小龙潭电厂实施的“热电汽联产”模式,更让优质低价蒸汽持续供应。“综合蒸汽价格仅为沿海地区的1/3左右,叠加沿边优惠政策,我们成功打造出要素成本‘新洼地’,这是吸引企业入驻的‘制胜法宝’。”王蕾磊自豪地说。
对此,开远如佑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军深有感触:“开远工业基础深厚,长江以南最大的小龙潭露天煤矿就坐落于此,这是我们选择落地的首要原因。毗邻云南能投红河发电厂,蒸汽、水、电等要素集聚,为全产业链提供坚实保障。蒸汽供应稳定,低压70元/吨,中压90元/吨,性价比超高。”一系列硬核举措按下项目招引、建设和投产“快进键”,推动园区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绿色纺织科技产业园更成功跻身中纺联“全国纺织服装产业试点园区”。
跨境协作纵深推进,激活枢纽效能
作为河口沿边产业园区的“腹地”,开远产业园区在跨境产能协作领域硕果累累。近年来,园区聚焦“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深度融入“中越跨境产能半径圈”,探索出多种特色跨境合作模式。
在纺织产业领域,“一企两国两厂”布局成效斐然。作为云南唯一拥有纺织印染产业的园区,引入江苏新东旭纺织后,创新性构建起“面料生产在开远、成衣加工在越南、市场销售在欧美”的产业链闭环。李军解释道:“我们把前端重资产生产基地放在国内,末端劳动密集型加工基地放在越南,获得越南原产地认证后出口美国,成品服装关税大幅降低,产品竞争力瞬间‘拉满’。”
目前,该公司开远基地21条生产线火力全开,日产200吨高档面料,2024年产值达8.2亿元,税费1370万元,带动800人就业。二期日产150吨坯布项目即将竣工,预计新增规上工业总产值3亿元。“自2023年3月投产至今,与东部基地相比,仅蒸汽、用电成本就累计节约4468万元,这成本优势让我们在市场上底气十足。”李军透露。下一步,开远还将加强与省内纺织园区协作,探索“保山纺纱+开远面料+德宏服装加工”的国内循环产业链,让纺织产业“串珠成链”。
咖啡产业则打造出“两国原料+开远加工+全球销售”的特色模式。开远铭基咖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艳华介绍:“我们在食品加工产业园建起8条生产线,依托充足蒸汽资源生产速溶粉、浓缩液等;在轻工业园配套烘焙及终端生产,产出挂耳、黑咖啡等终端产品,香气能飘出几条街。”这种模式让综合成本大幅下降,“原料成本、物流成本显著降低,精深加工后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王艳华补充道,“云南省出台的咖啡产业扶持政策,包括绿色发展资金和精深加工奖补等,更增强了我们的发展信心和底气。”
如今,开远产业园区正以资源禀赋为“压舱石”、以跨境合作为“强引擎”、以优质服务为“助推器”,持续巩固产业发展优势。随着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和产业链条不断完善,这座沿边产业高地必将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撑,在新时代沿边开放浪潮中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张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