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让民心始终成为工作的“定盘星”

时间:2025-08-19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政治工作的成效,最终要由民心来衡量;事业发展的走向,始终要由民心来引领。在互联网时代,民心的表达更直接、诉求更清晰,只有让民心成为工作的“定盘星”,才能确保工作落实不偏差、不走样。 

民心这颗“定盘星”,隐藏于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从社区群里对“物业不尽责”的吐槽,到热搜上关于“就业困难”的讨论;从“就医挂号排长队”的埋怨,到“养老金能否按时发放”的忧虑,网络空间的每一条留言、每一次转发,都是民心的生动体现。工作若要精准施策,就应做好“民情观测员”,从繁杂的声音中读懂群众的真实需求。疫情防控时,正是及时捕捉到“买菜难”的呼声,才有了“蔬菜包直送小区”的民生保障;乡村振兴中,正是回应了“农产品卖不出去”的担忧,才有了“直播助农”“电商进村”的精准举措。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才能让工作紧扣民心。

民心这颗“定盘星”,闪耀在对诉求的“有求必应”之中。“民有所求,我有所应”并非一句虚言,而是赢得民心的关键所在。面对网络上的质疑声,沉默回避只会加深隔阂,坦诚回应才能搭建信任的桥梁。当“学区划分调整”引发家长担忧,公开政策制定的调研过程、听证细节,比单纯强调“公平”更具说服力;当“医保报销流程繁琐”成为吐槽点,亮出“线上简化步骤”“线下绿色通道”的实招,比反复解释“政策规定”更暖人心。工作的温度,就体现在对群众诉求的快速回应里,问题解决了,疑虑消除了,民心自然就凝聚起来了。

民心这颗“定盘星”,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民生答卷”之上。民心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柴米油盐的具体感受。群众不会只看口号喊得有多响亮,更会关注钱包是否鼓起来、道路是否好走、孩子上学是否便利、老人看病是否舒心。从“舌尖上的安全”专项整治让餐桌更安心,到老旧小区改造让居民住得更舒适;从义务教育“双减”政策减轻家庭负担,到农村公路“村村通”打通致富道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才是民心最坚实的依靠。工作的成效,从来不是报告里的数字,而是群众脸上的笑容、心中的获得感,是“日子越过越有盼头”的真切体验。

民心所向,是工作的指南针,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民心所盼,是工作的动力源,激发着不懈的奋斗。时代在变迁,民心的表达形式在改变,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本质从未改变。不管是“键对键”的网络交流,还是“面对面”的实地走访,工作的核心始终是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要让民心这颗“定盘星”一直闪亮,就要始终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群众的期待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把群众的满意作为检验的落脚点。如此,工作才能在时代浪潮中找准方向,在为民服务中凝聚力量,让“民心所望”成为“政之所向”,让“民心所盼”变为“政之所为”。(扎史此里、迪庆州残联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