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学习教育“三端发力”以学促干惠及民生
“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铝项目,我们组建一线专班,针对企业需求定制服务清单,协调解决要素保障、施工服务等方面的困难,让企业投资安心、办事顺心。”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马敏的话,道出了红河州以学促干的务实举措。
自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来,红河州坚持一体推进学查改,以“以学促干”检验学习成效,聚焦前端制度运行“盲点区”、中端作风建设“绊脚石”、末端民生服务“中梗阻”精准发力,推动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解难题、促发展、惠民生的实际成效。
前端明规矩、强制度
“一种违纪情形对应一个警示教育片段,让党员干部更清楚怎么干符合规定。”州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红河州坚持破立并举、徙木立信,让讲规矩成为干实事的习惯。

(红河州“清风宣讲团”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宣讲报告会)
红河州在学习教育中推行“四学同步”机制,紧扣主题深入学、严格标准系统学、“关键少数”带头学、警示教育覆盖学。组建“清风宣讲团”,制作《破“茧”除“网”》等5部警示教育片,开展常态宣讲和“沉浸式”警示教育近万场次,推动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开远市集成优质、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政务服务)
规矩意识最终体现到了服务效能上。《红河州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相继出台,“五减”行动陆续开展,103项“一证即办”事项接着推出;“12345”便民热线建立,“红河评议”“好差评”系统接受人民监督。随着“1053”红河模式的深入推广,上半年全州排查矛盾纠纷11473件,化解率达97.92%。
中端“啃硬骨”、转作风
“我们整合落实中央及省级惠企政策,针对重点项目建立绿色通道,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州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何可表示,聚焦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卡点、瓶颈,红河州以作风攻坚助力发展攻坚,用“硬作风”啃下“硬骨头”。
州级领导带头,围绕经济转型、乡村振兴等课题一线研判,带动各级各部门梳理“急、难、险、危、重”5大类“硬骨头”事项419项。推行“一名领导干部挂帅、一个专班攻坚”工作机制,全力打通经济社会发展“七经八脉”。今年以来,安全生产、治安管控、边境安全等方面57个问题、大屯海流域13个村庄生活污水截污管网建设等一批“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屏边县天然虾青素生产基地)
相关部门集中攻坚,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和州、县联动包保,常态化开展“政企面对面”“局长坐诊接诉”,极大地释放了企业发展活力。微幸乳业集团9个月完成项目落地到生产;屏边县天然虾青素项目投产时间从4年提前至2年,投资从2.5亿元增至6.2亿元。

(泸西县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一期)项目建成投产)
各级各部门联动攻坚,搭建经济运行“税电银”监测预警模型,推行重大项目审批监管“阳光行动”。截至7月底,全州省级重大和“重中之重”项目实际开工148个,入库137个;上半年GDP完成1495.88亿元,增长5.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2和1.1个百分点。
末端“惠民生”、办实事
坚持开门搞教育,将“以学促干”的落脚点放在办好群众心头事上,在调查研究中摸清群众的急难愁盼,把办好民生实事作为学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蓝莓产业链不断延伸,村民分红越来越多,村子变美了,老百姓腰包变鼓了。”正如蒙自市草坝镇前进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姜森耀所说,这才是群众获得感的生动注脚。

(红河州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针对群众看病问题,红河州重点开展重复医疗检查检验、违规收费等专项整治,推进16件群众身边实事。如今,全州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从10家增至23家,互认项目从23项增至389项;在近期的防汛减灾工作中,运用“1262”精细化预警叫应机制,下沉党员干部1.51万人次应对18轮强降雨,转移群众5733人次,实现人员零伤亡。

(红河州推行“中介引企”招小商促就业模式建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
针对历史遗留问题,红河州着力推动“问题清单”变“实事清单”。目前,已解决“烂尾楼”交房办证、农村饮水安全等120余个。同时,实施“民生小实事”方案,梳理588个幸福红河“十心”实事,引导群众自主办好“自己的事”,让民生改善更接地气、更顺民心。
针对群众“增收”问题,红河州推行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及公司,推广蒙自蓝莓“622”、建水葡萄“金剪刀”等联农带农模式,培育农业龙头企业867户,建成267个“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今年上半年,全州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146.96万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04元,同比增长6.1%。(红河州委组织部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