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威信是干事创业的“通行证”

时间:2025-08-18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威信不是“打卡章”,是群众心里的“通行证”。这一观点深刻道出基层干部与群众关系的真谛。基层干部作为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其威信的树立,绝非靠表面功夫,而是取决于实实在在的行动与付出。

基层干部的威信,从来不在花名册的头衔里,不在会议室的座签上,而在群众茶余饭后的闲谈中,在田间地头的脚印里。当下,一些基层干部本末倒置,过于关注自身头衔和形式上的东西,却忽略了真正与群众建立联系的关键。当形式主义的“痕迹”替代了实干的“踪迹”,当应付检查的“演技”盖过了服务群众的“真章”,再响亮的职务也撑不起群众心中的分量。这不仅破坏了干群关系,更损害了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威信的底色是“真”。这份“真”是最质朴且最有力量的,群众认的不是文件里的遣词造句,而是屋檐下的掏心窝话。基层干部翻山越岭记在民情本上的诉求,冒雨排查写在隐患单上的细节,反复协调落在调解协议上的承诺,这些才是最能打动群众的“履历”。基层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不需要“盆景式”的表演,要的是“钉钉子”的实在。春播时递过的一把锄头、秋收时搭过的一把手、冬防时点亮的一盏灯,这些看似微小却充满真情实意的举动,不带任何“考核指标”,却恰恰是威信生长的土壤。

威信的刻度是“清”。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职“八禁止”绝非束缚手脚的枷锁,反而是丈量初心的标尺。廉洁也不是“不粘锅”式的明哲保身,而是面对利益诱惑时的清醒自持。基层干部手中的权力是群众赋予的,只有干干净净用权,才能让群众的心亮亮堂堂。在惠民资金发放时“一碗水端平”的坚持,在项目招标时“按规矩来”的执拗,在矛盾调解时“不偏不倚”的公正,这些行为就像村口的老槐树,默默生长成群众心中的依靠。倘若干部在这些关键事务上有所偏私,群众又怎会信任?良好的干群关系又从何谈起?

威信的重量是“行”。共产党员的样子,从来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选择“马上就办”还是“等一等看”;遇到发展的硬骨头,选择“向前一步”还是“往后一缩”,这些选择构成了群众眼中最直观的“干部画像”。防汛救灾时第一个扛起沙袋,产业转型时第一个试种新品,政策落地时第一个吃透精神,这些行动的力量远胜于千言万语。群众或许记不住干部的名字,却会牢牢记住谁曾帮他们“爬坡过坎”。这就是行动的魅力,也是赢得群众信任的关键。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减的是不必要的负担,增的是服务群众的时间;规范廉洁履职,划的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护的是干群之间的信任。基层干部的威信,说到底是用“真心”换“民心”,用“实干”赢“口碑”。就像老辈人说的:“脚底板下出威信,心窝窝里生真情。”每一步都踩在群众需要的地方,每一件事都办在群众心坎上,威信自然会像庄稼一样,在实干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此称品楚、迪庆州德钦县司法局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