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旅游:奏响“两山”理念下的绿美乐章

时间:2025-08-14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佚名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众多企业在其指引下踏上绿色发展之路,湄公河旅游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自成立的三十载光阴里,湄公河旅游始终秉持“保护性开发”核心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惠民,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创新之路,成为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范例。

(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实景图)

保护性开发,守护绿水青山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各大生物类群物种数接近或超过全国一半,其独特的高原气候与独有的热带雨林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

生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而云南最突出的优势就是生态。作为旅游企业,湄公河旅游面临着如何利用生态资源吸引游客,同时又不破坏生态平衡、实现永续利用的课题。

在长期实践中,湄公河旅游总结出科学可行的“保护性开发”模式。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优先开展环境评估与生态修复,严格限制开发规模与强度,确保旅游设施建设与自然环境协调。通过生态步道、低碳游览、无痕露营等方式,满足游客亲近自然需求,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破坏。

30年前,湄公河旅游创始人俞锦方董事长首次到西双版纳考察,面对珍贵的原始森林资源深感忧虑。当时橡胶经济价值高,很多原始热带雨林被橡胶种植替代,生态资源面临消逝风险。“我们当时想法很朴素:能否找到一条路,让绿水青山得以保全,又能惠及当地百姓?这就是‘保护性开发’理念最初的萌芽。”俞锦方说。

(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实景图)

1995年启动的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项目建设,是“保护性开发”理念的首次实践。项目前期规划纳入不同物种需求平衡考量,栈道为树避让,抬高建筑基层让阳光、雨水渗透,为喜阴植物留养分。针对周边裸露山体与荒坡,采用本土植物绿化种植,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平衡。“我们要求建设中保留热带雨林原始样貌,即使是倒下枯萎的树也能成为风景。正因如此,这片原始热带雨林才完整保留下来。西双版纳曾有广袤原始雨林,但在经济发展驱动下,不少被橡胶林替代,而经保护性开发的原始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仍保持在98%以上。”俞锦方说。

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占地25000亩,是距离景洪城区最近的原始森林,保留了热带雨林植物群落完整样貌,是天然大氧吧,成为游客到西双版纳观光的首选。

对于旅游景区开发企业,“保护性开发”保护生态资源是第一步,接着是提供优质旅游体验,湄公河旅游的答案是“开发为保护赋能”。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就是成功典范。

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是普洱市首批国家4A级景区,2013年9月营业。景区依托216平方公里的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7.45%,保存着中国面积最大、最完整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思茅松林和部分珍贵季节雨林,已知有蕨类以上高等植物2100多种、800多种动物。

(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实拍图)

在这片原始森林中,湄公河旅游在最不影响生态的区域,划出不到1%的面积低强度开发。园区禁燃煤柴,交通用电瓶车,停车场布局充电桩。园内配套湿地环景餐厅、户外拓展设施、森林农场、康养中心等,建设不同的动物主题酒店,普洱小熊猫庄园被网友评为“到普洱必打卡的酒店”,是一站式森林旅游目的地。

位于西双版纳的野象谷景区也是湄公河旅游开发项目。这里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和野生亚洲象。为保护雨林景观和亚洲象,景区开发时特意搭建高空观光栈道。“我们野象谷景区全力保护亚洲象生活的热带雨林,让它们有美丽舒适家园,让更多游客欣赏到亚洲象身姿。我们坚信亚洲象生活环境会越来越好。”野象谷景区导游说。

(野象谷景区实拍图)

30年间,湄公河旅游在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野象谷景区、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等景区建设中,始终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减少对森林内野生动植物家园的干扰,不仅保护了大面积原始热带雨林,还带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走上致富路。

青山生金,惠及百姓

生态旅游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最佳路径之一。湄公河旅游深耕文旅行业30年,先后开发建设约20个文旅度假项目,每个项目伊始,都将带动周边村民共富作为重要目标,充分考虑周边乡村原住民和少数民族群众利益,做到了“青山生金,惠及百姓”。

(各景区吸纳周边乡村原住民和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周边有53个村民小组,鱼塘村距景区仅6公里。景区通过捐资助学、修建水渠、改善交通、助力农产品销售、带动村民就业创业等举措,推动区域经济提质增效,创新“旅游业+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路径,让绿水青山转化为带动乡村蝶变的金山银山。

随着景区发展,周边农家乐从无到有,现有几十家,家庭收入翻倍,减少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在村民很开心,能到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工作,还能开农家乐或民宿,最多一年能赚30多万元。”普洱市鱼塘村驻村书记宋志刚说。

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是融天文、地理、园林艺术、民族文化、观赏旅游为一体的地理标志实体及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由湄公河旅游运营。

标志园内,不少当地村民售卖自家蔬菜、水果。“想卖东西就来,都是自家产的,摊位费按天算,一天10来块钱,挺好的。”一位哈尼族妇女说。标志园负责人介绍,园区在职员工68人,其中墨江本地员工59人;新增商业点低价租赁给当地村民,日常近30余名村民摆摊售卖,有效带动就业,提升村民收入。

(湄公河旅游始终与周边村寨共融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普洱茶马古道遗址公园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景区内茶马古道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感受茶马文化风情。

运营中,湄公河旅游以茶马古道遗址底蕴为基点,通过沉浸式水舞秀《马帮情歌》、高空茶山彩虹索道、马帮博物馆等项目,为游客带来沉浸式旅行体验。景区发展带动周边腊梅坡、团山、三家村三个村民小组农户增收。景区游客增多,拓宽了销售渠道,农户茶叶销售额大幅提升;周边农村餐饮、住宿、购物等产业发展,农家乐从寥寥无几增至数十家,日均接待游客上千人次,平均每家年收入20-30万元。

“我们充分发挥自然生态优势,瞄准小众高端市场,开发了普洱首条雨林徒步项目,带领那些背包客重走马帮路感受原始森林和马帮文化。作为导游,我每年会有五六万元的收入,再加上普洱茶和手工艺品的收入,一年超过十几万元,过去想都不敢想。”一位刚刚从雨林里带客人出来的小伙子说。

“我们发挥自然生态优势,瞄准小众高端市场,开发普洱首条雨林徒步项目,带背包客重走马帮路感受原始森林和马帮文化。作为导游,我每年收入五六万元,加上普洱茶和手工艺品收入,一年超十几万元,过去不敢想。”一位导游说。

(在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工作的当地少数民族群众)

村民即是员工,员工即是村民,湄公河旅游始终与周边村寨共融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租用村民河滩地建成生态体验农庄,租用茶山、老旧房舍开设普洱茶体验作坊,既满足部分种养殖产品需求,又满足游客体验地域文化需求。据统计,30年来湄公河旅游累计解决35000余人次就业,发放工资超18亿。

“我们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结构转型,转变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看到太阳河森林公园项目周边餐馆增多,村民用上放心水,员工(村民)脸上有希望和尊严,这些变化比任何数字都让我们欣慰。我们要一起呵护绿水青山,一起共享金山银山!”俞锦方说。

(责任编辑:曹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