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胜过“亡羊补牢”

时间:2025-08-07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徐莹

一直以来,“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的古训常被引作安慰和勉励失误者的良方,受到世人推崇。但“亡羊补牢”真正智慧远不止于事后的幡然醒悟和全力补救,而在于事前的清醒洞察和果敢行动。这一“牧羊智慧”,给广大党员干部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带来启发和思考。

谋“远虑”,解“近忧”,打牢“思想篱笆”。“亡羊”之祸在于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和警觉。当前,周边环境复杂敏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广大党员干部更要摈弃“未为晚”的侥幸心理,树牢“察于前”的忧患意识,将“亡羊补牢”的被动应对转化为“未雨绸缪”的主动构建。要把战略问题、全局指导、宏观政策等“远虑”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观察、去思考、去把握,抓住战略重点,实现关键突破,赢得战略主动;要把风险隐患、矛盾纠纷、困难问题等“近忧”放到国情党情民情中去发现、去预判、去化解,以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抓紧干、马上办。

知“防微”,善“杜渐”,扎紧“行为窟窿”。“亡羊”之根,不在破洞本身,而在牧羊人的盲目乐观、轻视侥幸和麻木纵容。“亡羊”的惨痛教训,警示广大党员干部既要有“防微”的意识,也要有“杜渐”的本领。具体实践中,要深刻理解风险隐患由小而大、由轻而重、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规律和辩证关系,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树牢“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防范意识。同时,要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立场和观点,增强敏锐性、洞察力、预见力,善于从“细枝末节”和“蛛丝马迹”中捕捉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并消灭在“未病”和“萌芽”状态,全面防止风险传导叠加、演变转化。

重“激励”,强“约束”,夯实“制度围栏”。“当第一只羊失踪时,真正的智者已经开始重建整个牧场。”可见,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才是避免“亡羊”的根本保障,因此,要建立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相统一的制度体系。一方面,要完善党员干部权责匹配、考核评价、绩效奖励、容错纠错等制度机制,明晰风险“防什么、谁来防、怎么防”,激发党员干部“敢防、会防、愿防”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建立涵盖纪律教育、日常管理、责任追溯、监督问责等范畴的“约束”链条,对风险排查不力、处置拖延、履职缺位等问题严查严处、公开曝光,形成强大震慑效应,推动每一位“牧羊人”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切实管好“自己的羊圈”,看好“自己的羊群”。(徐莹、玉溪市红塔区纪委监委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