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于田县,一场依靠科技与智慧、融合生态与民生的防沙治沙攻坚战正取得显著成效。于田县在万花园防沙治沙示范区创新采用“双保险”治沙模式,在6889亩流动沙丘上成功移栽百万株酸枣苗,为锁住黄沙、发展沙产业开辟了新路径。
6889亩酸枣苗筑起生态致富双屏障。阿热孜古力•买托合提摄
近日,走进于田县万花园防沙治沙示范区,只见来自周边乡镇的60多名村民分散在沙丘间,躬身进行补栽酸枣苗、培土和套管加固作业,繁忙身影与沙海中的白色防护管、点点新绿相映,勾勒出治沙攻坚的生动图景。
“这片示范区的核心,就是‘双保险’模式的创新应用。”技术人员凡周亮介绍,治理工作分“两步走”:前期通过“种子套播种育苗罩”技术,让草籽在特制罩体保护下安全扎根萌发,已在部分沙丘表面形成绿色“保护毯”,有效减少风蚀和水分蒸发;当前则聚焦深层固沙,在草被未覆盖区域大规模移栽酸枣苗——这类苗木生长快、根系深,是锁住深层流沙的“主力”。
村民正在进行补栽酸枣苗、培土作业。阿热孜古力•买托合提摄
“沙漠里单靠一种植被风险太高。”正在现场指导的种植户王继红解释,“酸枣苗是‘顶梁柱’,固沙效果强,但幼苗期怕风怕旱;而前期用‘育苗罩’长出的草被,就像‘生态缓冲垫’护住地表。这一深一浅、一高一低结合,就是‘双保险’——酸枣苗深根锁牢深层流沙,草被覆盖守护地表土壤,先让沙子‘稳下来’。”他望向远处泛绿的酸枣苗林,“等这些枣树长大挂果,经济效益上来了,乡亲们的腰包就能真正‘鼓起来’,生态与增收双赢的目标就能实现。”
治沙带来的改变,正实实在在惠及百姓。“来这儿五个月,已经挣了一万多块!”正在加固套管的奴尔曼古丽•买买吐热依木笑着说,“这活比较轻松,还能学治沙技术。技术员说枣树结果后,我们还能来摘枣挣钱,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新补栽的酸枣苗在沙地滴灌的呵护下,正以蓬勃之姿拥抱这片荒芜之地。阿热孜古力•买托合提摄
当地群众王超冉站在沙梁上,望着被白色套管和新绿点缀的沙丘,感慨万千:“以前是沙漠逼得人搬家,现在是我们亲手把沙漠变绿洲,心里特别踏实!明年再来,这里肯定一片绿油油!”
据了解,于田县计划用3到5年时间,将万花园示范区打造成标准化生态枣园,实现“沙地变枣园,生态生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当酸枣苗的深根与草被的覆盖在沙海中交织成网,于田人正用智慧与汗水,在风沙前沿筑起绿色长城,让生态改善与民生福祉在黄沙深处扎根生长。(阿热孜古力•买托合提、姆克热木•麦提库尔班)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