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滇协同+市园一体+园中园 云南多元模式激活园区经济发展动能

时间:2025-08-06来源 : 央视网作者 : 佚名

近年来,云南省聚焦园区经济发展,持续优化规划布局,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以来,园区活力不断迸发。2024年,全省89个开发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47万亿元。在持续优化布局和实施开发区振兴行动背景下,大理、楚雄、保山等地形成的特色发展模式,正推动园区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沪滇协同:跨省联动释放产业势能

走进云南弥渡产业园区内,可以看到昔日的荒坡已蜕变成为现代化数字健康产业新城,成为沪滇“16+16”重点园区合作共建的生动注脚。

大理市弥渡县委书记、云南弥渡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舒进介绍,依托沪滇协作机制,园区将上海先进经验与本地资源融合,聚焦医疗器械大健康、美丽健康赛道,布局国药集团全产业链、东方美谷医美等四大集群。截止到2024年,园区有“四上”企业40余家,营业收入达61.14亿元、同比增长9.4%;通过“园区+社区+农户”机制带动13个社区年集体增收300余万元,1000多名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绘就“产业兴、百姓富”图景。

云南明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组装设备

“过去招商‘单枪匹马’,现在‘沪滇联动请进来’。”云南弥渡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禹富表示,依托“奉贤—大理沪滇协作商务中心”和昆明企业服务中心,弥渡构建起“飞地经济+协同招商”立体网络。上海奉贤东方美谷与弥渡联手打造“西部健康谷”,推动“奉贤研发+弥渡制造”“奉贤总部+弥渡基地”模式落地,促进产业资源跨区域流动,成功吸引22家数字健康企业入驻。“总部选择弥渡,不仅看重云南唯一医疗产业园的定位,更看重上海协作网络带来的广阔市场前景。”浙江明峰医疗公司销售总监汪涵表示。

市园一体:制度创新提速项目落地

“从签约到投产仅17个月,提前了90天。”云南德胜钒钛新材料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唐田表示,项目的推进速度见证着禄丰“市园一体化”的制度活力。

“过去市园分治,项目审批跑多部门,协调成本高。”云南禄丰产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周建勋说,如今在“市园一体”机制下,资源跟着项目走,要素围着产业转,土地、能耗等稀缺资源精准向主导产业倾斜。

目前,禄丰产业园区聚集工业企业132户,含百亿级企业2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户等。2024年,园区规上工业企业33户,实现税收4.68亿元,带动2.3万人就业,主导产业集中度达49.39%,制度红利持续释放。

“园中园”模式:全域协同释放聚合效能

云南保山首创“园中园”模式,破解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困局,形成“1+5>6”聚合效应,成为区域协调发展样本。

“过去县级园区各自为战,现在市县合力,完善诸多基础设施,吸引135户企业入驻。”保山产业园区管委会经济发展科科长寸德浩介绍,该模式以“市级负责顶层设计与资源整合,园区抓基建和服务,县级专注招商落地”的三级联动机制打破行政壁垒。通过“飞地经济”利益共享机制,各县项目可落户专属“园中园”,税收、产值按投入比例分配。如通威项目由市县按“51+49”比例投入并分配利益,昌宁“园中园”2024年贡献全县园区77.83%规上工业总产值。

此外,依托沪滇协作,上海闵行和云南保山持续深化发展动能,通过建立17项共建机制,闵保两地形成“双向问需+靶向破题”的合作模式。今年3月推介会吸引90余家客商,17家企业签约,总投资11.7亿元。

从沪滇协同的跨域资源整合,到“市园一体”的制度流程再造,再到“园中园”的全域协同发展,云南园区经济正以多元创新路径破解发展瓶颈。这些植根于地方实际的实践探索,不仅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更彰显了制度创新在激活区域经济动能中的核心价值,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实践注入持续动力。

(责任编辑: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