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全国劳模缪沅振简朴的工作室,一块块未经雕琢、棱角分明的矿石标本静静躺在案头。这不仅是地质的馈赠,更像是他多年选矿生涯的无声自喻——以最朴拙的“笨功夫”,在高温与数据中千锤百炼,最终释放出令行业瞩目的璀璨光芒。
初入选矿:笨拙的起点,坚实的脚印
2003年,年轻的缪沅振第一次踏入这座后来成为他生命坐标的选矿厂。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与扑面而来的热浪,瞬间吞没了他初来时的好奇。他深知自己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原矿,前路无捷径,唯有凭借不懈的“笨功夫”。渐渐地,他对浮选岗位越来越得心应手,针对性提出了“三辨”“四调”和“稳当先”的操作方法,稳定提升了浮选经济技术指标。
然而,通向精通的路上并非坦途,也交织着挫折与成长的阵痛。一次夜班,矿石性质突发异常变化,球磨机磨出的矿石粒度骤然偏离要求,整个生产流程瞬间陷入混乱。
作为当时初出茅庐的班组长,缪沅振深感责任重大,尽管经验尚浅,但他仍倾尽全力,尝试了所有已知的调整方法,奔忙于各个岗位之间,却始终未能扭转局势。
“遇到异常情况都处理不好,你当组长,我们不服!”
这刺耳的议论,如同一记重锤,深深敲醒了缪沅振。他立下决心,要从根本补课。“之后我只要在岗位上,就把班间遇到的每一个流程问题、每一个数据调整、每一个现象变化,都详细记录下来,绝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这股近乎痴迷的钻研精神,使他一步步深入选矿工艺的核心,练就了“肉眼辨矿”的绝技,为他日后攻克技术难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8年,他用他的“笨功夫”带领工作室做的《新型起泡剂在大红山铜矿推广应用》项目、《提高一选厂Ⅲ系列铁选矿综合指标》项目,为降本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累计创效1000余万元;《米底莫区域矿石选矿回收率技术攻关试验研究》,使米底莫矿石回收率的理论计算值从62.1%提高到了79.43%,增加幅度达17.33个百分点。
攻坚时刻:“笨功夫”劈开技术荆棘
缪沅振的“笨功夫”,不仅体现在技术攻坚上,更渗透在日常的点滴管理与责任担当中。
有一年春节收假,选厂紧张的试车中发现9#磨小齿轮轴承座异常发热。这个小齿轮看似不起眼,重量却达2~3吨,轴瓦烧损意味着必须立即进行修复。面对这个技术问题,缪沅振二话不说,带着班组人员就顶了上去。近12小时的埋头苦干,设备最终恢复了正常运转,确保了生产的及时恢复。
2012年,选厂磨选平台ⅠⅡ系列装备了先进的自动加药机。然而,井下矿石性质的频繁变动与矿量的起伏,导致单纯依靠自动控制往往难以触及浮选的最佳状态。缪沅振敏锐地察觉到人机结合的必要性。
经过无数次细致的测量和试验,他提出并实施了一个巧妙改造:在电磁阀前加装手动球阀。这一看似简单的改动,却实现了自动控制与人工精细调节的“双重保险”,大幅提升了加药的适应性和精确性。
技术改造的“脑洞”不止于此。在选厂推广运用“四新”技术过程中,缪沅振是坚定的先行者,率先试用了新型双合金衬板。
安装初期,他全程紧盯每一块衬板的安装位置和每一颗螺栓的紧固力度,生怕遗漏一个细节。三个月的严密跟踪期结束,经技术人员测量确认,新型双合金衬板的磨损率显著低于原衬板的二分之一。因其优异的耐用性,每年可为企业节约衬板投入成本高达20余万元,同时可节省每年维护检修费用2.84万元。缪沅振的“笨功夫”通过日常细心地观察记录和调整判断,最终转化为了企业近1000万元的实实在在的效益。
薪火相传:“笨”精神熔铸团队之魂
缪沅振深知,一块矿石的光终究有限,唯有点燃更多薪火,方能照亮行业前路。他将数十年积累的“笨功夫”心法倾囊相授:他要求徒弟们仿效自己当年的做法,从最基础的数据记录、参数比对起步,对任何细微的偏差都不容忽视。他常说:“手上有‘笨’劲,心里才有准星。”
在他的严格锻造下,一支由10名选矿技术员、30名技师、13名骨干组成的高素质技术团队加速成长。他带领的班组还先后涌现出了2名省级“巾帼标兵”、3名省级“选矿技术能手”。这支流淌着“笨功夫”基因的队伍,正成为支撑企业技术迭代与质量飞跃的坚实脊梁。
岁月如梭,缪沅振犹如一块粗粝的矿石,在时光的磨砺下,最终闪耀在选矿领域的版图上。案头摆放的那块棱角分明的矿石标本,仿佛在默默讲述着一个朴素的真理: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唯有那些甘愿以最拙朴的方式向下扎根、向深处研磨的人们,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铸就成最坚不可摧的基石,闪耀出最耀眼的锋芒。每一滴汗水浇灌的坚持,都在为大国工业的宏伟大厦,熔铸着不朽的承重之光。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