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于田县,曾经泛着白碱的荒芜土地上,如今荡漾着连片碧波—南美白对虾在水中游动,中华绒螯蟹举着大钳横行,草鱼在网中翻腾跳跃……通过创新“海鲜陆养”模式,于田县破解盐碱地开发困局,不仅让沙漠周边的百姓吃上了“家门口的海鲜”,更蹚出一条生态治理与富民增收并行的新路径。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于田县,曾经泛着白碱的荒芜土地上,如今荡漾着连片碧波。阿热孜古力摄
7月30日,走进于田县丰泽科技水产有限责任公司养殖基地,一股浓郁的“海鲜味”扑面而来,池塘边的热闹景象让人忘却身处沙漠边缘,七八个工作人员穿着防水服下塘赶鱼,半个小时后,五六公斤重的草鱼、鲤鱼被赶到鱼塘一角,随着吊车的拉升,银鳞闪烁的鱼群铺天盖地,与远处的沙丘形成奇妙呼应,一幅水产大丰收的景象展现在面前。
水中翻腾的鱼群。姆克热木摄
“2016年来于田时,就发现这里盐碱地资源丰富,昆仑山雪水水质好、水量足,加上国家和自治区支持盐碱地开发,当时就动了搞水产养殖的念头。”新疆丰泽科技水产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张世景站在池塘边,望着水中翻腾的鱼群感慨道。2019年,她带着团队在此“拓荒”,2020年正式成立公司,锚定于田县十万亩盐碱地治理项目核心区。如今,这家企业已成为和田地区最大的水产养殖生产基地、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更带动于田县水产养殖业向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转型,让“漠上江南”的愿景照进现实。
工厂化育苗车间。阿热孜古力摄
在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自治区水产研究所、塔里木大学等机构的技术合作中,“以渔降盐治碱”模式成为破局关键。通过开挖池塘降低土壤盐分,利用鱼虾池塘外排水改良土壤酸碱度,1240亩盐碱地蜕变为43个标准化养殖池塘。目前,基地养殖的草鱼、鲤鱼、南美白对虾等十多种水产品中,四大家鱼亩产达1吨,年总产800多吨;南美白对虾亩产150公斤,年产量11吨;中华绒螯蟹年总产9吨,产品不仅覆盖和田地区,更远销西藏、青海等地,让沙漠“海鲜”香飘四方。
于田县在推动水产养殖业发展中,注重从源头夯实产业基础。于田县推进的现代渔业种业提升改造建设项目,其苗种孵化基地于2022年9月建成,总投资500余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资金320万元,设计年孵化量5亿尾,现孵化量达2亿尾,有效破解了和田地区苗种长途运输、成活率低的难题。
然而,沙漠“育鲜”过程中,苗种适应本地环境仍是需攻克的难题。“我刚到公司指导时,就发现苗种死亡率高是大问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渔业工程研究室主任张家松研究员坦言,部分苗种需从东部沿海空运而来,运输时间长导致体质差,且沿海水质与于田盐碱水质差异大,进一步加剧死亡。为此,今年他建议公司新建了700平方米温室大棚,棚内2个8米直径蓄水桶和6个5米直径养殖桶组成“驯化车间”。
工作人员正穿着防水服在池塘里忙碌打捞,一派水产丰收的热闹景象。姆克热木摄
“有了这个工厂化育苗车间,我们能对空运远来的苗种进行耐盐碱驯化,还能培育大规格苗种,放塘成活率大幅提高。”张家松指着大棚说,未来这里不仅能满足公司用苗,还能供应周边养殖户,真正起到联农带农作用。
产业兴则就业旺。在基地工作的买买提明•买提卡司木正麻利地检查增氧设备,他每月工资4500元,还学会了水质监测技术:“在这里既能挣钱又能学本事,还能照顾家里,特别满意。”目前,基地已吸纳50余名当地劳动力就业,昔日的农民变身“水产技工”,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据悉,于田县水域总面积达3634亩,其中水产养殖面积3134亩,养殖种类涵盖草鱼、鲤鱼、鲢鱼、虾、蟹等,年产量约1300吨,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于田县农业农村局渔政执法人员张美云介绍,为推动水产养殖业持续发展,我们用足项目资金,与企业联手实施大规模苗种投放,今年已投放2800万尾鱼苗、130万尾虾苗和15万只螃蟹,为水域注入新活力。同时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引导养殖户采用环保高效模式。下一步将完善设施、引进新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整体竞争力,为县域经济添力。
从“白碱滩”到“鱼虾塘”,于田县的“海鲜陆养”模式,不仅让沙漠边缘飘起“鲜”香,更以科技为笔,生态为墨,在盐碱地上续写着生态与富民的新篇章。(阿热孜古力•买托合提、姆克热木•麦提库尔班)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