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薄雾轻笼着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安龙堡乡柏家河村茶厂村小组的群山。漫步其间,连片的核桃林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林下一片新绿格外引人注目——鸭茅与多年生黑麦草郁郁葱葱,牛羊悠闲地啃食嫩叶,清脆的蹄声在山间回荡。谁能想到,半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产量低下的荒山。如今,这片土地已成为双柏县林草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样本,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从“荒山”到“金山”,立体生态模式激活土地潜力
过去,茶厂村的核桃林“只长树不长钱”,经济效益低下。2024年,省州县林草部门经调研,决定将林草融合试验示范项目落地于此,创新提出“树上核桃、树下种草、林间养殖”的立体循环模式。项目由安石大黑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牵头,政府每亩补助600元,农户投工投劳,实现了核桃增产与牧草种植的双赢。
“这片500亩的试验田,是我们用30万元财政补助撬动的‘金杠杆’。”双柏县林草局副局长杨晓刚介绍,通过核桃提质增效、人工种草、土壤改良等措施,如今一亩山林可收获500公斤牧草、42公斤核桃,加上林间养殖的牛羊和茶叶种植,合作社年净利润达124万元,带动51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除草曾是项目推进的最大难题。紫茎泽兰、蕨类等毒害草疯长,人工拔除效果有限。技术团队经过反复试验,摸索出“化学+免耕”的组合方案:草甘膦定向喷雾后1至3天内免耕播种,既有效抑制杂草,又为牧草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监测数据显示,免耕地块的出苗率达97%,植被盖度达96%,显著高于传统种植方式。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村民增收致富动力足
项目初期,不少村民担心种草会影响核桃生长,参与积极性不高。为此,村“两委”连续召开5次户长会,为村民算清经济账:一亩牧草可增收300元,核桃增产470元,羊粪还林节省肥料成本100元,合计每亩增收近800元。实实在在的收益打消了村民的顾虑,大家纷纷主动加入。
村民柏世祥将20亩荒山入股合作社,同时在项目地务工,半年人均收入达1.2万元。“过去在外打工,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日子越过越红火。”他笑着说。项目共吸纳51名农民就业,其中脱贫户12人,人均增收1万元,实现了“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的转变。
从“试验田”到“辐射源”,绿色发展蓝图徐徐展开
“500亩只是起点。”杨晓刚表示,双柏县已规划未来五年推广林草融合模式4.1万亩,惠及3634户农户和23家企业。下一步,县里将放宽林地准入标准,对坡度≤45度以下的林地开放利用,并对发展畜牧业、建设青贮窖、购置加工设备的企业和个人给予政策支持。“我们鼓励村集体发挥主体作用,连片10亩以上的地块均可纳入项目规划。”杨晓刚说。
傍晚时分,夕阳为茶厂村的核桃林披上金色的外衣。满载牧草的卡车驶向青贮点,羊群在牧人的驱赶下缓缓归圈。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绿潮涌动处,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村民富足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双柏县的群山中徐徐展开。(姚立维、王叶平)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