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纪检监督护航松茸全链条 护好“黄金伞”鼓满“钱袋子”

时间:2025-07-24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杨雪婷

盛夏的晨雾漫过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建塘镇吉迪村的山林,松针与腐叶间,村民扎西手持木棍轻拨落叶,褐白相间的松茸便探出饱满的菌盖。

(香格里拉市纪委监委督察组向松茸加工企业了解发展情况和难堵点)

“今年雨水足,松茸长得瓷实!”他将新采的菌子放进背篓时。不远处,吉迪村野生食用菌松茸交易中心的电商直播间里,“洛桑村长”春批正举着刚出土的松茸对着镜头笑:“吉迪松茸的品质看得见——跨省7小时送达,24小时覆盖264城,48小时走遍全国310个城市!”

护好这片雪域高原的馈赠,必须既护“黄金伞”又鼓“钱袋子”。作为松茸核心产区,香格里拉深谙“始于松茸,不止于松茸”的深意。为守护这份自然与经济的双重财富,市纪委监委以清廉建设为底色,紧扣“绿水青山转金山银山”的关键环节,用“8+8+8”“室组地”联动监督为纽带,串起“生态保护—科技赋能—市场规范—文旅融合”的全链条,让松茸产业在守护中生长,在生长中富民。

护好“黄金伞”:从土办法到新科技的生态守护

松茸的珍贵,在于其对生态的极致依赖。如何让“大自然的馈赠”持续滋养一方水土?监督的目光首先投向了山林深处。在尼西乡塘浪顶松茸保育促繁基地,低空作业的无人机正巡航监测松茸生长,另一架吊运无人机则精准运送刚采摘的菌子。“以前抢摘‘童茸’、私扩采集区的乱象,现在想都不敢想。”村民益西摩挲着手中的《松茸保育促繁村规民约》,指着脚下回填的泥土感慨,“挖完松茸连土都要填回去,规矩硬得很!”

(香格里拉市纪委监委督察组在吉迪村走访了解松茸保护条款落实情况)

这背后,是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对“不采童茸、不采开伞菌”理念的刚性监督——督促各村将保护条款写进村规民约,更推动智能设备落地,让生态保护有了科技“眼睛”。

建塘镇吉迪村的山林里,新时代感恩志愿服务队的红旗在林间飘动。这里的松茸是村民收入的“顶梁柱”,但“采一时”还是“采一世”的选择题,曾让产业发展犯难。镇里用“党建+N”模式拉起队伍,巡山护林、规范采摘时间与规格;镇纪委则“嵌入式”跟进,确保每片松茸林都有人管、有人护。“现在摘松茸,就像给自家菜地除草,得想着明年的收成。”扎西的话,道出了村民们观念的转变。

鼓满“钱袋子”:从市场规范到文旅融合的价值裂变

生态守住了,如何让松茸的价值真正流进百姓口袋?监督的触角延伸到了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市纪委监委盯着市场监管部门“出招”,所有商户必须合法经营,市林草部门必须把控程序办理《松茸采集证》,从源头确保松茸来路正、品质优。各乡镇纪委则走村入户,把“护松茸就是护饭碗”的道理讲透,让“不采童茸、不采开伞菌”的规矩,变成村民自觉遵守的习惯。

七月的格咱乡,第六届松茸采摘暨民间传统赛马节上,一场松茸拍卖会点燃了全场热情。顶级的松茸在竞拍者手中轮番加价,最终拍出高价——这不仅是一场交易,更是香格里拉松茸品牌的“秀场”。为让“松茸+”的文章越做越大,市纪委监委盯着文旅、农业部门,督促产业扶持资金用在刀刃上,从节庆活动策划到农旅项目落地,每一分钱都要花出实效。

(香格里拉市督察组在吉迪村野生食用菌松茸交易中心向“洛桑村长”春批了解松茸产业发展情况)

如今,建塘镇的民宿里飘着松茸炖鸡的香,小中甸镇的草原上藏着松茸主题的研学路线,格咱乡的赛马节成了“松茸粉丝”的打卡地。“松茸+民俗文化”“松茸+乡村旅游”的融合,让“香格里拉松茸”的招牌越擦越亮。村民们发现,来的游客多了,不仅松茸卖得好,家里的酥油茶、手工艺品也成了“香饽饽”。

金字招牌更亮:从富民产业到区域名片的跨越

在多方监督与协作下,香格里拉松茸的品牌价值已达43.32亿元,连续两年稳居中国食用菌松茸类区域品牌榜首。它不仅是村民账本上的增收数字,更成了迪庆州融入RCEP区域经济合作、出口创汇的“硬通货”。

“松茸贷”“生态保险”等金融产品陆续推出,《松茸产业可持续发展条例》为产业护航……香格里拉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护航清单”还在拉长。正如市纪委监委负责人所说:“监督既要让松茸‘常青’,也要让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香格里拉市督察组在松茸园区松茸交易市场向物流企业了解松茸运输情况)

晨雾再次漫过山林时,扎西又背起了背篓。这一次,他知道,脚下的土地会年年长出松茸,而这些带着雪域灵气的“黄金伞”,正撑起香格里拉乡村振兴的希望,也撑起了高原百姓稳稳的幸福。(杨雪婷)

(责任编辑: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