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纪检监察工作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其使命始终是用严明纪律守护群众利益、用实干担当回应群众期待。从民生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到群众诉求解决的“最先一步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的每一次聚焦、每一次发力,都在精心绘制一幅“以民意为纸、以公心为墨、以长效为笔”的为民“画卷”。这幅画卷的笔触或许无声,却处处流淌着“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炽热温度。
起笔,以“民声所向”校准监督“坐标系”。监督执纪的“第一笔”该落向何处?答案始终藏在群众的“急难愁盼”里——群众的痛点在哪里,监督的“准星”就指向哪里;群众的关切延伸到哪里,监督的“触角”就跟进到哪里。当农村饮水工程“建而不用”的抱怨传入耳畔,当养老服务中心“变味走样”的反映引起关注,纪检监察机关始终以“民声”为令,第一时间下沉一线、直插现场。既“面对面”倾听群众心声,又“键对键”收集网络留言;既聚焦“米袋子”“菜篮子”等日常小事,又紧盯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大事,用监督的“坐标系”精准定位群众需求的“坐标点”。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主动姿态,让监督的“轮廓线”与民生的“需求线”高度重合,为整幅画卷奠定了温暖的基调。
运笔,以“精准施策”描绘治理“工笔感”。监督不是“大水漫灌”式的泛泛而为,而是“精准滴灌”式的靶向发力。唯有把“放大镜”对准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把“显微镜”聚焦侵害群众利益的“微权力”,才能让监督执纪既有力度又有温度,让为民“画卷”的细节更生动、更立体。在教育领域,监督的“笔锋”对准招生公平,通过流程公开、数据比对压缩权力寻租空间;在医疗领域,监督的“笔触”聚焦诊疗规范,以病历抽查、患者回访斩断利益输送链条;在乡村振兴领域,监督的“笔墨”落在资金使用,用“清单管理”“动态追踪”守护集体“钱袋子”。这些“因需而变”的监督方式,如同工笔画的“细笔勾勒”,既找准了问题的“穴位”,又开出了治理的“良方”,让群众在每一次监督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笔墨温度”。
收笔,以“长效长治”永葆画卷“鲜活性”。监督执纪的“最后一笔”,不是“画完即止”的句号,而是“久久为功”的逗号——既要解决当下问题,更要筑牢制度屏障;既要整治突出乱象,更要涵养清风正气,让为民“画卷”经得起时间的“晾晒”,永葆鲜活色彩。从“问题整改”到“系统治理”,各地积极构建“监督—反馈—整改—评估”闭环机制,针对监督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推动出台民生领域权力运行规范、村级“小微权力”流程图等制度,让权力在“阳光画卷”中规范运行;从“个案查处”到“风气涵养”,“廉洁文化进万家”“院落会讲纪”等活动蓬勃开展,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廉洁理念,让清风正气浸润城乡角落;从“被动监督”到“主动参与”,“群众点题、纪委监督”模式广泛推广,让“监督哨”变成“连心桥”,让“要我监督”变为“我要监督”。这些长效机制的建立,如同为画卷涂上“固色剂”,让监督执纪的为民成效从“一时”延伸到“一贯”,从“一事”拓展到“一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纪检监察干部的奋斗目标。监督执纪的为民“画卷”,是用忠诚书写的“政治卷”,是用担当作答的“民生卷”,更是用初心绘就的“时代卷”。当每一笔监督都紧扣“民”字、每一处细节都彰显“公”心、每一道线条都传递“暖”意,这幅画卷终会成为群众心中最珍贵的“幸福图鉴”。(杨雪婷、香格里拉市纪委监委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