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坐标中,纪检监察干部的身影总带着某种“矛盾性”:他们身处监督执纪一线,却常被误解为“不合群”;他们肩负反腐重任,却必须时刻警惕“被围猎”的风险。这种“孤独”与“勇毅”的交织,绝非职业特性的偶然叠加,而是由纪检监察工作的政治属性、使命定位所决定的必然选择——孤独是清醒者的自觉,勇毅是担当者的底色,二者共同淬炼出“战士”的硬核品质。
孤独是清醒者的自觉,在“围猎”与“反围猎”中守住政治本色。“孤独”二字,常被误读为情感上的疏离或人际的隔阂。但对纪检监察干部而言,这份“孤独”是主动选择的政治清醒——当权力运行的“暗角”里,利益输送者惯用“兄弟情”“同乡谊”编织关系网;当监督对象试图用“都是自己人”“差不多就行”消解原则性;当“打招呼”“递条子”的压力从不同方向渗透而来,他们必须以“局外人”的姿态保持审视的敏锐。这种清醒,本质上是对“监督者更需被监督”的深刻认知。纪检监察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从业者必须站在“人情”与“原则”的分野处,若沉溺于“圈子”的温暖,便可能沦为“围猎”的猎物;若混淆了“私谊”与“公义”,则必然动摇党纪的权威。从这个意义上说,“孤独”不是孤立无援的困境,而是坚守政治立场的定力——它要求纪检监察干部始终以党纪为尺、以民心为秤,在“众声喧哗”中听清“纪律的哨音”,在“人情往来”中守住“为公”的边界。
勇毅是担当者的底色,在“攻坚战”与“持久战”中扛起使命责任。“勇毅”二字,绝非简单的“敢碰硬”“不怕事”,而是“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政治自觉,是“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信念支撑。纪检监察工作直面腐败毒瘤,每一次线索核查都可能触动利益链条,每一份处分决定都需要直面矛盾冲突,没有“勇”的魄力,便无法撕开“遮羞布”;没有“毅”的韧性,便扛不住“拉锯战”。这种勇毅,更深植于对“自我革命”的深刻践行。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专责机关,既要“打虎拍蝇”清除外部腐败,更要“刀刃向内”整治“灯下黑”。当个别“内鬼”试图利用职务便利搞权力寻租,当“熟人社会”的监督难题考验着执纪的刚性,纪检监察干部的勇毅便体现在不因“家丑”而遮掩,不因“阻力”而退缩,以“零容忍”的态度维护队伍的纯洁性。这种勇毅,不仅是对腐败分子的震慑,更是对“监督者必须过硬”的庄严宣示——唯有自身站得稳、立得直,才能让监督执纪更有底气、更有权威。
战士是时代的注脚,在“清障”与“护航”中书写政治担当。“战士”的称号,常让人联想到冲锋陷阵的热血,但纪检监察干部的“战士”身份,有着更丰富的时代内涵:他们不仅是“打虎拍蝇”的“攻坚者”,更是政治生态的“护林员”、高质量发展的“护航者”。其“孤独”与“勇毅”的终极指向,是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清淤排阻、固本培元。这种“战士”的担当,体现在“严”与“爱”的辩证统一中。纪检监察工作不是为了“惩处”而惩处,而是通过监督执纪推动制度完善、激发干部活力。当“躺平式干部”消解着干事热情,当“一刀切”式问责挫伤着担当精神,纪检监察干部既要以“严”的基调划出红线,更要以“爱”的温度完善容错机制——用监督的“硬约束”破除“乱作为”,用制度的“软保障”激励“善作为”。这种“刚柔并济”的治理智慧,正是“战士”使命的升华,不仅要“破”腐败之局,更要“立”清风之境,让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从“孤独”中淬炼清醒,在“勇毅”中锻造担当,于“战士”身份里扛起使命——这不仅是纪检监察干部的职业注脚,更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生动缩影。当越来越多“孤独而勇毅的战士”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以清醒的定力守护原则,以无畏的勇气直面腐败,他们必将在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篇章。(杨雪婷、香格里拉市纪委监委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