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围绕乡村产业发展、拓展就业渠道、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美丽乡村、筑牢防返贫底线,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发展乡村产业。立足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持续做大做优以茶叶、咖啡、坚果、中药材等为主的高原特色农业。建成茶园34万亩,有机茶园认证13万亩,成功获批勐库大叶种茶、冰岛老寨茶(冰岛正山茶)2个国家地理标志,2024年,全县茶叶综合产值达96亿元,带动涉茶农户3.6万户13万人,实现人均纯收入1.15万元。引进种植卡蒂姆7963、瑰夏、哥伦比亚等6个高品质品种,建成绿色、有机、精品咖啡基地2万亩,咖啡豆精品率达30%,优质品种推广率达35%。推广“果园放蜂、营养补充、落头开心”关键技术,建成高品质坚果基地15余万亩,累计挂果面积8万亩,产值达1.5亿元。推广种植中药材4.58万亩,有大黄藤、滇黄精、石斛等24种品种,被认定为云南省“云药之乡”“云茯苓种植全国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拓展就业渠道。围绕外出就业与就地就近就业目标,以优化服务、挖掘岗位、技能培训、落实政策为抓手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筑牢发展根基,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957人,其中,农村劳动力省外转移就业5825人。抓住农村劳动力春节返乡的黄金时间,广泛开展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培训,提升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后快就业、稳就业。全县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2321人次、职业技能培训758人次。加大对脱贫人口跨省一次性交通费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就业奖补等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力度。共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宣传20场次,落实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就业奖补18.81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50户3689万元,带动就业628人。
深化农村改革。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参与林权交易,以林地林木资源的“不动产”撬动“绿色提款机”,有效推动与二、三产有效融合,着力提升产业综合效益,2024年,全县林草综合产值达61.58亿元。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8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9个,农业企业达558户,沙河乡允俸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入选2022年中国农民合作社500强。全力推动“一老一小”关爱服务工作,全县建成养老机构6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1个,陆续开办了允景社区、怡安社区、农场社区、城北社区4个老年幸福食堂;共招募女性167名组成13支“爱心妈妈”队伍结对关爱服务40个村的137名困境留守儿童,累计开展关爱服务288人次。
建好美丽乡村。积极推广“户集、村收、乡运转、县处理”模式,县城20公里以内的村通过环卫公司每日清运处理,少数偏远山区采取“户分类、组收集、村处理”的方式定期处理。目前,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8.72%。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一事一议”项目,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5.95%。采取“三三模式”(边远山区以“水冲式+三格化粪池+生态氧化塘”为主,半山半坝区以“水冲式+三格化粪池+一体化处理设备”为主,城镇周边以“水冲式+三格化粪池+雨污分流+标准化污水处理”)有序推进农村厕改建工作,全县累计建成农村卫生公厕587座,卫生户厕31359座,普及率达86.23%。因地制宜建设“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累计新增植树12.3万余株,累计绿化面积4万平方米,美丽家园建设日新月异。目前,全县共建成省级文明村7个,市级文明村44个,勐勐镇闷乐村、沙河乡允俸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筑牢防返贫底线。毫不松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平稳有序衔接过渡到常态化帮扶,长久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目前,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5.15%,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2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4.83%。全县有1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1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以及1家二级妇幼保健院,6家乡(镇)卫生院和76家村卫生室均达到巩固脱贫成果指标要求,实现县域内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做到群众有地方看病,就近就便看好病。全县有203件农村集中饮水工程(千人以上30件),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9.34%,自来水普及率达89.36%,安全可靠水网进一步巩固。目前,全县共建立起防返贫监测网格1603个,覆盖37204户农户,监测对象户均享受帮扶措施3.78项,通过监测帮扶,累计消除风险858户2630人。2024年,全县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7679元、增长6.5%,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达1.59万元,所有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0万元以上。(严兴勇、李华祥)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