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汝村的古韵与新光

时间:2025-07-23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殷源

在横断山脉的褶皱里,在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的怀抱中,467平方公里的尼汝村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滇西北大地。作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域、“世界第一生态村”,这片纯藏族聚居的土地,既延续着千年文脉的古韵,更涌动着乡村振兴的新光,生动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图景。

天地为笺:生态文明的古韵底色

尼汝村东与四川甘孜州、凉山州隔河相望,西接香格里拉腹地,全村总国土面积467平方公里,村委会驻地距香格里拉县城123公里,下辖普拉、白中、尼中三个村民小组,共124户,641人。曾先后被命名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云南省民族文化生态村”“云南省文明村”。

9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是藏族先民“敬畏自然、守护家园”理念的生动见证。哈巴雪山的冰川融水孕育了尼汝河,在北部11公里处造就七彩瀑布奇观——40余道水流从钙华台地奔涌而下,千年沉积的碳酸钙勾勒出斑斓色彩,宛如大地铺展的生态画卷。

海拔4000余米的南宝牧场,被世界遗产组织评为“具有极高保护价值的原始景观资源区”。500公顷草甸随季节变换:6至8月,野花如繁星铺满大地,牦牛群在其间缓缓移动,像黑珍珠散落在绿毯上;9至10月,秋霜为草甸镀上金红,七个冰蚀湖倒映着雪峰与流云,像藏族姑娘藏在怀中的铜镜。从村子到牧场,徒步六小时,才能读懂村民“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智慧,这种智慧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一脉相承,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了鲜活注脚。

指尖为笔:文化传承的古韵基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尼汝村的“活态教科书”。手工木梭轮搓绳技艺中,牦牛毛在木梭转动中化为坚韧绳索,凝聚着牧区群众的生存智慧。村里的老人说:“绳子搓得紧,日子才稳当。”如今,这项手工木梭轮搓绳技艺,仍在牧民的晨雾里转动。

纺织技艺里,藏族妇女将羊毛纺线、染色、织布,制成楚巴藏袍、褶子裙,植物染料的天然色泽与手工织就的纹理,诉说着“自给自足、守正创新”的生活哲学。

尼汝锅庄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无乐谱伴奏的舞步中,既有对自然的感恩,也有对生活的热爱,从祭神仪式到节庆欢歌,代代口传的唱词里,藏着藏族群众的精神密码。

这些技艺被列入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传承人中焕发着持久生命力,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节庆为媒:民族团结的古韵传承

传统节庆是尼汝村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祭山跑马节,全村群众身着盛装聚集胜嘎神山,煨桑祈福、跑马转山,苯教“仓巴”的诵经声里,传递着“万物有灵、和谐共生”的理念;丹巴节,从仙人洞祭拜到神山联欢,锅庄舞步踏响的是对丰收的期盼,更是藏族群众团结奋进的心声。

这些节庆活动,既保留着民族特色,又融入了新时代内涵,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实践,展现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生动景象。

建筑为证:智慧结晶的古韵印记

藏式传统建筑是尼汝村适应自然、改造生活的智慧体现。以松木为骨、土石为墙的民居,三层结构兼顾畜养、居住、储物功能,向阳而建的布局实现冬暖夏凉。一年之中,村民随季节在村里住房、庄稼地庄房、牧场木楞房间转场,这种“逐时令而居”的生活方式,恰似建筑与自然的默契,展现着半农半牧的生产智慧。

如今“人畜分离”的新变化里,木楞房的轮廓依旧,老木匠们仍在用传统榫卯修缮房屋,既保留传统风貌,又提升生活品质,让古老建筑在现代生活中延续生命力。

这些建筑不仅是物质载体,更是藏族群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符号,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成为传统村落保护的典范。

新光为韵: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2016年脱贫摘帽后,尼汝村在党的领导下焕发新生机。村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带头修缮传统建筑、传承非遗技艺,“党组织+合作社”模式让生态与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徒步探秘、民俗体验等生态旅游项目蓬勃发展,年轻传承人通过直播让纺织、锅庄等技艺走向全国。

太阳能板与经幡共舞,民宿里飘出酥油茶香与咖啡香,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乡村振兴蓝图徐徐展开。尼汝村的实践证明,传统不是发展的羁绊,而是创新的源泉,是让传统在新时代被看见、被热爱、被传承。

4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尼汝村的古韵是雪山巍峨、经幡飘动,是代代相传的文化根脉;尼汝村的新光是党员带头、群众奋进,是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这里的变迁,是新时代民族地区发展的缩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鲜活样本。

走进尼汝村,读懂的不仅是一个村落的故事,更是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建设的深层逻辑——以文化为魂、以生态为基、以人民为中心,让古韵与新光交相辉映,共同谱写民族复兴的乡村篇章。(殷源)

(责任编辑: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