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善于从“民声”中察民意、汇民智、解民忧,让“民声”变“民生”、“民意”变“满意”,是所有干部的必修课。
问需于民,推动“群众呼声”变“重点选题”。“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每一句“民声”都传递着群众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忧愁,折射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把稳“民声”这一改善民生的“风向舵”,主动深入基层一线倾听“原声”“呼声”,既听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又听群众的“个性化”需求;既听群众期待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又听群众希望实现的美好愿景,真正把群众的“真需求”“真期盼”转化为“履职清单”,推动“民呼”与“政为”精准对接,让工作重点与群众呼声“同音共律”。
问计于民,推动“民智民策”变“成效清单”。千难万难,问计群众就不难。人民群众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直接受益者,对民生实事落实情况感知最敏锐深刻,意见建议也最务实管用。要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充分吸纳民意、汇集民智,从群众中找准针对性更强、效果更明显的“实招”“妙招”,用群众的“锦囊妙计”办好群众的“关键小事”,以“一竿子插到底”的钻劲把民生工作落细、落小、落到实处,真正把民生实事做得贴合民心民意。
问效于民,推动“民生清单”变“幸福账单”。人民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是评价政策举措的最高标准。要建立健全民意回应机制,利用网络问政、听证会、座谈会、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等,增强与民众的互动和沟通,在“众口难调”中决出“众望所归”,提高“民生清单”落地落实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要主动请群众当“裁判”,评判是否及时有效把“操心事”“烦心事”办成了“放心事”“暖心事”,以一件件实事守护群众的“小确幸”,不断将“问题清单”变为“满意账单”,让民生“获得感”具象化。(姜定平、寻甸县委组织部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