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咖啡产业通过品质升级、政策赋能和国际化布局,在巩固本土市场的同时加速出海,实现了从“原料供应”到“品牌输出”的转型。昆明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云南省出口咖啡和咖啡制品货值6.5亿元,同比增长8.4%,出口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出口到荷兰、德国、越南等34个国家和地区。
清晨,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的军马山咖啡庄园内,浓郁的咖啡香弥漫开来。工人们正忙着将加工好的咖啡豆打包装车,在完成通关手续后,这批“云咖”即将发往海外市场。
作为云南咖啡主产区之一的德宏州,凭借高海拔、长日照的天然优势,孕育出了阿拉比卡、卡蒂姆、铁皮卡等优质品种。然而,国际市场不仅对咖啡的品种、风味要求高,对农残、重金属含量等检测指标更为严苛。从咖啡种植的源头管控,到生产运营的标准化管理,每一环节都与产品质量息息相关。
(海关关员对出口生咖啡豆开展现场监管。金茸永真/摄)
昆明海关以问题为导向,依托“关企直通车”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种植土壤环境监测、科学施肥等“一对一”技术指导,定期开展病虫害监测预警和指导绿色防控,从源头保障每一批咖啡豆品质稳定。同时,积极指导企业实施GAP、HACCP等国际标准化管理体系,建立从田间到市场的全流程质量追溯机制,助力云南咖啡出口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将“硬标准”转化为推动云南咖啡产业从“量”向“质”转型的“软实力”。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芒市海关完成属地查检出口咖啡和咖啡制品货值达1.5亿元,同比增长48%。出口成绩亮眼的背后,企业也曾经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国际市场对咖啡豆及其制品的品质要求较高,虽然我公司已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但仍存在品质管控能力不足导致交货周期延长等困难。”德宏芸茶屋咖啡有限公司负责人林玲玲说。
为保障咖啡出口渠道高效畅通,推动“云品”拓展国际市场,持续提升云南对外开放水平,芒市海关不断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构建了包含农药和重金属残留、微生物污染等100余项参数的“咖啡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并推动检测工作提质增效,在确保咖啡豆符合国际标准的前提下,最大化压缩检测时长。
“我们还持续优化通关流程,推行‘即报、即审、即出证’工作模式,推广运用‘云签发’及原产地证书自助打印功能,高效办理原产地证、植物检疫证书等单证,为咖啡出口按下‘加速键’。”芒市海关综合业务科科长张明伟介绍,上半年芒市海关共签发出口咖啡原产地证书39份,预估可减免进口国(地区)关税超120万元。
当高原晨露融进异国炭火,枝头初红化为杯中醇香,这些长于云南的“山间小粒”,穿越山海、萃聚匠心,正以其卓越品质和独特风味“圈粉”世界。(徐雨萌)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