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新疆民丰县,62962公顷的尼雅国家湿地公园凭借系统生态修复,在干旱荒漠中催生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湿地景观。这里不仅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阻挡沙漠的屏障,更让当地群众在生态改善中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改造后的尼雅湾。马伊尔江摄
尼雅国家湿地公园坐落于昆仑山北麓,受温带荒漠性气候影响,曾面临干旱少雨、沙化威胁的挑战。但源于昆仑山的尼雅河穿园而过,孕育出红柳、胡杨、芦苇、香蒲等沙生植物,更成为鹅喉羚、普氏原羚、灰鹤、大天鹅等138种野生动物的家园。据统计,园内共有脊椎动物19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0种,是沙漠中罕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
尼雅湾。图拉罕摄
为守护这份珍贵的生态资源,民丰县多措并举推进修复。自2017年起投资1.4亿余元提升改造尼雅国家湿地公园,通过清淤、补水、完善设施改善生态。随着湿地水质提升,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扁吻鱼、金雕等100多种重点保护动物在此栖息。同时,自驾房车营地等设施的建成,让湿地公园成为旅游热点,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崛起。
尼雅国家湿地公园。图拉罕摄
民丰县林业和草原局干部阿布力孜•艾麦提说:“如今,这里的水变清了,天上飞的鸟、水里游的鱼比以前更多了,周边群众也有了散步休闲的好去处,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接下来,我们计划把湿地监测系统建得更完善,让保护工作更精准有效,也让更多人能参与到保护中来,就要让尼雅湿地的这片绿色,一年比一年更好。”
从沙漠边缘的脆弱生态区,到兼具生态屏障与经济活力的“宝藏湿地”,尼雅国家湿地公园的蜕变,印证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之道,为其他地区生态修复提供了生动范例。(图拉罕•奥斯曼、玉苏普江•麦提努日)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