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骄阳下,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葵山镇马湾村的千亩桑园绿浪翻滚。这个拥有四十余年栽桑养蚕历史的村庄,正依托沪滇协作的东风,书写着产业振兴带动共同富裕的新篇章。
蚕房里,“沙沙”声清晰可闻,让马湾村养蚕户李石光感慨万千:“以前价格不好,现在跟合作社签了合同,价格不会跳水,我家管着18亩桑树地,预计今年收入18万到20万。”这位与蚕桑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老农,见证了产业从“绿叶子变金票子”的历史性转变。
破解“卖难”痛点,关键在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在沪滇协作项目累计投入970万元资金支持下,马湾村党总支创新构建“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茧丝绸公司签订“订单合同+服务协作”协议,技术人员走村入户指导桑苗嫁接、种蚕饲养,并按保护价兜底收购;桑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全程监督生产质量,每公斤茧提取1元管理费,年增集体收入20余万元;创新实施“反租倒包”,将新建的3幢蚕房租给12户无场地农户,催青室及深加工车间反租企业,年增集体收益10万元。2024年,该模式带动670户农户实现户均增收,30余户脱贫户全链条融入蚕桑产业。
产业提质升级的脉络清晰可见。新建3幢集体蚕房、1个催青室和深加工车间,推动产业从种茧向深加工延伸;6.7公里硬化产业路年省运输成本70余万元;桑枝、桑叶、蚕沙实现药用及肥料化利用,蚕蛹作为高蛋白食品开发潜力巨大。马湾村委会主任孟云飞介绍说:“现有蚕桑总面积7600亩,养蚕户670户,今年产值预计突破3100万元,村集体收入预计突破26万元。”
在桑蚕制种基地,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削茧,鉴蛹,制种……女工熊丽花熟练地将蚕蛹按公母分拣,她笑着说:“之前在外务工见不着孩子,现在来这上班,既能赚钱补贴家用,也能照顾到孩子。”据了解,该基地每年能提供150余个就业岗位。在6到8个月的生产期内,工人日工资为140元至150元,年收入约2.5万至3.5万元。
从1981年集体栽下第一株桑苗,到如今沪滇协作唤醒千亩桑园;从昔日“茧贱伤农”的困局,到如今“订单稳、技术优、收益增”的新局,马湾村用四十四载的坚守与创新,走出了一条依托特色产业振兴乡村、带动农民稳定增收的宽广新路。这条浸润着汗水与智慧的新“丝”路,正向着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未来坚实延伸。(贾严、杨辉、平延杰)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