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阳光慷慨洒落于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珠街街道堡子村的千亩菜地上,在连片的大棚里,生机如潮水般涌动。翠绿的娃娃菜、鲜亮的意大利生菜、青翠的芫茜,在暖意中舒展着饱满身姿。棚内身影穿梭忙碌,村民们挎着竹篮,双手在叶菜间灵巧翻飞,熟练分拣、采摘、装箱,一派喜悦的丰收图景正铺展于眼前。
村子另一头,在占地26亩多的原红砖厂旧址上,四栋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木工机械的节奏与洗涤设备的轰鸣,交织成堡子村产业振兴的强劲旋律。通过“集体主导、分期建设、租赁运营”的精准模式,该村党总支成功唤醒这片沉睡土地。完善的基础设施与标准化厂房,如同磁石般吸引了众多企业扎根于此,木制品加工、环保建材、洗涤服务三大产业集群应运而生,奏响“土地盘活—产业升级—就业扩容”的华彩乐章。
工业引擎轰鸣,农业根系亦在沃土中深扎。当地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为纽带,集中流转1200余亩土地,精耕用工密集型蔬菜品种。在连片藜蒿基地旁,农房化身“分拣驿站”,村民们的巧手让青翠藜蒿化身箱中珍宝。针对村内劳动力结构,当地匠心定制“轻体力、家门口、时段活”的适老就业套餐——田间管理、采收运输、分拣包装等岗位,辅以“半日工”“钟点工”的弹性模式,让“银发力量”在“离土不离乡、务工不误农”中从容释放价值。村民王大妈在采收分拣中月均增收2000元,家庭照护亦未落下,生活与生计在田间车间达成和谐双赢。
土地流转金年让农户增收190余万元,厂房租赁助推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万元跃升至40万元。家门口的产业基地已提供50余个稳定岗位,年带动群众增收超150万元。在当地投资的某洗涤公司创新“妇女工坊”模式,以弹性工作制为20余名妇女灵活开辟增收新径,让就业增收与家庭照料得以兼顾并行。
从荒草丛生的废弃砖厂到机声隆隆的现代园区,从劳力无奈外流到村民从容归巢,当地以土地为弦,以产业为弓,在“小产业园+田间车间+居家工坊”的三级就业平台上,奏响了一曲“产业兴村、就业富民”的乡村振兴交响乐。当机械的韵律、田间的笑语与归家的足音共鸣,当地村民正于家园故土之上,收获着日胜一日的丰足与安宁。(赵会全、王娅楠)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