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充分挖掘“五老”资源优势,积极发挥“银发”余热,持续在产业发展、人才帮带、育德育人、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方面融入力量和智慧,以“银发心向党•聚力兴苗岭”的具体实践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融入银发之力,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依托屏边县水果、中草药传统产业优势,积极发挥老专家作用,做强做大特色产业。柔性引进全国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厚彬、全国枇杷龙眼学科带头专家郑少泉对屏边县开展荔枝、枇杷对口技术指导、新品种研究。建立由20名经济作物、农牧、植保等方面经验丰富的老专家组成的“乡村振兴老专家服务团”“专家工作站”,通过深入田间地头“把脉问诊”、跨区域合作教学等方式,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年返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带头种植荔枝、猕猴桃、砂仁、小黄姜等特色产业,有力促进农产品提质增收。目前,开展“送技上门”41期2500余人次,解决作物选种、田间管理、科学施肥等技术难题50余个,打造了“屏边县高海拔荔枝母本园基地”“科技小院”等多个示范基地,特大果早熟优质荔枝品种仙桃荔在白河镇早熟优质荔枝示范基地试种成功,特色中药材仿野生驯化与品种改良技术在屏边砂仁GAP基地推开,助推2024年以来水果、中药材产值超30亿元。
融入银发之为,提升干群工作能力。针对年轻干部基层工作经验不足、工作效能不高、调解矛盾纠纷能力不强等问题,实施“屏边银发”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老干部帮带乡镇干部提升群众工作能力行动,选派党性强、威信高、讲奉献、组织协调能力强、擅长做群众工作的老干部,组成帮带指导乡镇干部工作组,每季度收集乡镇问题“需求清单”,通过建立沟通机制、制定解决计划等共商对策,量身制定“帮带清单”,采取下沉一线开展案例教学、交流研讨、手把手帮带的形式,深入7个乡镇开展指导活动6期,帮带指导乡镇干部260人次,有效帮助乡镇干部提高解决复杂问题、调处矛盾纠纷等方面的本领。
融入银发之智,守护苗蕾健康成长。积极发挥老专家、老教师作用,组织开展“送思想”“送关爱”“送普法”下乡活动。坚持“育人为本、育德为先”,组织“苗乡五老”宣讲团深入乡镇、社区、学校、农村开展主题宣讲19场,帮助青少年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品格。聚焦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青少年群体,退休干部以“儿童督导员”“爱心妈妈”的身份,参与到全县“一老一小”关爱服务工作中,联动企业进行社会捐助、公益帮扶等活动10余次,主动协调争取各类资金53.6万余元,帮助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解决实际困难351件。组建由8名老干部组成的“苗蕾”护卫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知识、心理健康等服务30余次。
融入银发之情,厚植民族文化根基。依托屏边县苗绣、蜡染、芦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和屏边县独有的苗族人文自然风情,为老干部搭建广阔的社会舞台,构建“老年教育+非遗展示+文化传承+旅游创收”模式,涌现出窦红斌、孔祥发、陶琼莉等一批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屏边民族文化的老干部,积极开展文艺演出、书画游学、“四史”宣讲、作品展览等活动30余场次,同时,在屏边县传统节日庆典、苗族花山节、壮族花米饭节等节庆活动中积极建言献策,营造旅游“亮点”和“热点”,充分展示独特的苗族传统农耕文化、服饰文化、祭祀文化,吸引超300万余人次国内外游客来屏边旅游,带动旅游业增收35亿余元。
融入银发之践,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牧羊河湿地公园、万年陆地火山遗址、亿年“活化石”桫椤等重要生态资源,组织老干部开展植树添绿、保护生态环境、共建宜美家乡等活动10余次,收集城市精细化管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意见建议34条。采取“老干部+青年志愿者+群众”的协同带动模式,组建“红色服务队”“大围山老兵志愿服务队”入村入户协同群众开展庭院美化、环境整治、防火防汛、巡林护林、巡河护河等工作,用实际行动带动群众、感染群众,让群众从站着看,到跟着干,再到自觉干,助推屏边县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等殊荣。(熊婧媛、屏边县委组织部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