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托里县加依尔山的夏牧场,成群的粉红椋鸟飞过,它们与人工防治形成互补,用生物防治的智慧,共同为托里县筑起抵御蝗灾的坚实屏障。
粉红椋鸟是一种迁徙性候鸟,别名草原铁甲兵。托里县通过人工修筑鸟巢石巢等方式,成功吸引粉红椋鸟入驻。每年5至6月,它们就会来到托里县繁衍育幼。这些可爱的鸟儿背部及腹部呈粉红色,体型虽小,但食量惊人,它们体长约20厘米,在繁殖期内每只粉红椋鸟,每天可食用120只至180只蝗虫。其育雏需求与蝗虫繁殖周期高度吻合,形成了天然的生物防治优势。
在位于托里县阿勒玛勒村和加依尔山区的粉红椋鸟筑巢区,成群的粉红椋鸟来回飞行,每次回巢嘴里都会叼着3到5只蝗虫,用来喂养幼鸟。据统计,一只粉红椋鸟一个防治季能控制2亩地的蝗灾。托里县每年通过粉红椋鸟实现数万亩草场生物防治,不仅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降低了治蝗成本,还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保障了牛羊草料供应,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托里县乌雪特乡莫德纳巴村村民热哈提•哈德尔合力说:“我们6月20日左右搬到夏牧场时,这里有很多蝗虫,自从粉红椋鸟来了以后,蝗虫明显减少,现在方圆两公里之内的蝗虫几乎被吃完了。”
托里县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积极深入牧区,为牧民宣传粉红椋鸟能有效控制蝗灾和保护粉红椋鸟的知识,让广大牧民都纷纷加入到保护这些“草原铁甲兵”的队伍中。近年来,随着保护措施持续推进,托里县粉红椋鸟种群数量明显增长。(达尔汗、姚恩博、米迪提)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