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精河县:科技赋能棉田管理 绘就现代农业新图景

时间:2025-07-10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张健霆 陈淑娟

在科技赋能下,精河县百万亩棉花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生机盎然,绘就了一幅现代农业新图景。棉花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户科学管理棉田,历经数年耕耘,精河县不仅实现棉花产量质的飞跃,还创造多项全国纪录,棉花产业迈向了智能化、现代化。

眼下正值盛夏时节,精河县110万亩棉田进入花铃期。在精河县八家户农场农七队棉花高产攻关示范田,棉株枝繁叶茂,连片棉田生机勃勃。农业技术专家正引导农户开展施叶面肥、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工作,田间地头一派繁忙。

良种良机  打造优质高产棉田

种植户张建华说:“今年我种了220亩棉花,农技专家定期下田指导田间管理技术,提供精准种植方案,让我们种棉更有底了。”

张建华种棉多年,见证了棉田产量的喜人变化。从最初亩产200多公斤,到稳定在450公斤左右,再到今年预计500公斤左右,产量提升得益于“良种良机良法良技”的组合。

良种是精耕细作的关键。精河县每年选取10至20个品种在实验田试种,过程中不标明品种,统一进行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收获时经检验分析,优中选优后推荐主推品种。

张建华说:“以前挑种子得跑好几个农资店,特别谨慎。现在政府每年推广优质品种,还有农技专家现场指导,省心多了。”

精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站站长张怀军表示:“种子好坏直接关系收成。好种子抗性高,能降低劳动强度,收购时价格也更好。我们每年都做好相关工作,帮农民把好选种关。”

精量播种  提升棉花种植效率

每年春季,精河县都会组织技术人员到各乡镇场,大力推广棉田机械化种植,引导种植户采用卫星导航播种机精量播种,提高种子出苗率和棉苗整齐度,大幅提升种植效率。

张建华说:“以前人工播种费时费力,现在用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播种机,特别方便,省时省力,每天能播种100多亩地。”

“相比传统人工播种,机械播种效率高很多。一台现代化棉花播种机每天能播100~150亩,是人工的几十倍,大幅缩短播种周期,能确保棉花在最佳农时完成播种。”张怀军介绍。

机械播种的精准性也十分突出。通过卫星导航和智能控制系统,播种机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保证棉种间距、深浅一致,每穴下种数量精准可控。

张怀军说:“机械化精准播种提高了种子出苗率和棉苗整齐度,减少人工操作误差导致的缺苗断垄,降低种子浪费,节约种植成本。播种时同步铺设的地膜和滴灌带,为棉花生长营造了良好的保墒、节水环境,助力棉花生长。北斗导航技术让播种效率比传统机播提升40%,行距误差不超过2厘米,为后期机械化采收打下基础。”

“宽早优”模式  助力棉田提质增产

在种植模式上,精河县大力推广“宽早优”植棉模式,即“宽等行种植、促早发早熟、优质高产”。该技术选用抗病、优质、高产的品种,通过“宽等行、降密度、壮植株、拓株高”创建高光效群体结构,促进棉花早发早熟、集中成熟,实现高产、优质、高效。

张怀军说:“我们从一模六行调整为一模三行,株距从9厘米调整为6.75厘米,选良种、减密度、增透光,平均每亩增产50公斤,增效明显。这一模式还能让棉花生育期提前,吐絮集中,脱叶催熟效果好,降低机采含杂率。和‘矮密早'模式相比,‘宽早优'每亩能降低种子成本15元、用工成本20元,实现提质增产与降本增效双赢。”

数字化灌溉  精控水肥一体化

棉花田间管理至关重要。在精河县大河沿子镇夏尔托热村的棉田地头,种植户方友军掏出手机打开“田小二”App,远程开启田间智能球阀进行滴灌。

方友军说:“最近天热,棉花地一周就得浇一次,现在智能化管理特别方便,足不出户用手机就能浇水。”

方友军从事农业生产近30年,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下,今年他种植的100亩棉花都实现了数字化精准灌溉和施肥。他感慨,种地靠科技,手机变农具,如今自己成了“甩手掌柜”。

他还介绍:“用了智能灌溉数字球阀,浇水不用再到地里挨个开阀,根据棉花长势,在手机上就能调节浇水时长和水流量。”

近年来,精河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河水加压滴灌与机井灌溉结合,实施各类节水灌溉项目。2022年底,夏尔托热村优化管网,打造三套河水加压系统和两套机井灌溉系统,实现“两用一备”高效节水灌溉。

张怀军介绍:“每台数字施肥系统能同时管理3个1800L容积的施肥桶。施肥时,把化肥倒进桶里,在电子屏幕上设定补水、搅拌和施肥时长,就能精准施肥。1台数字施肥系统能满足400亩农田的数字化施肥需求,提高了肥料溶解性和水肥利用率,实现减肥增效。目前,数字球阀智慧灌溉覆盖3个乡镇4500亩农田;数字施肥系统覆盖3个乡镇3.76万亩农田。”

智能监控  提升绿色防控能力

病虫害防治是棉花科学化管理的关键。精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成立6个技术服务小队包联各乡镇场,为农户提供棉花水肥管理技术指导,保障棉花增产、棉农增收。

“我们给每个乡镇场都派了4名技术人员,随时现场指导农户解决管理问题,技术员还会不定期到农户地里了解情况、给出指导意见。”张怀军说。

2023年,自治区植物保护站投资250余万元,在精河县茫丁乡、大河沿子镇等地打造易丰农林物联网管理系统。该系统具备虫情、病害、墒情监测等功能,可实现全天候无人值守自动工作,实时监测、分析、传输病虫鼠害、气候变化和农作物生长发育动态,构建了科学、可控的病虫害预防体系。

“系统自动采集数据,我们分析整理虫情、气候、植保等信息,生成动态信息发给各乡镇场,还能更细致地通过手机发给示范田种植户,帮助他们预防病虫害。”张怀军介绍。

如今,精河县棉花病虫害防治朝着“科学系统检测+人工技术指导”模式发展,棉农也向“新农业”迈进。

张怀军表示:“我们在全县设多个监测点,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巡查,利用信息技术实时掌握病虫害动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比如,释放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安装杀虫灯诱杀害虫,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同时,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科学选用高效低毒农药,确保防治效果,保障棉花质量安全。”

如今,精河县以“良种良机良法良技”为引擎,推动棉花产业提质增效。良种选育筑牢品质根基;97%的耕、种、收机械化率搭配智能农机,提升生产效率;“宽早优”模式与水肥一体化结合,实现降本增产;智能监测预警与绿色防控技术,护航棉花健康生长。

2024年,精河县棉花高标准农田创下三个全国纪录,百亩攻关田亩产743.6公斤,千亩创建田亩产667.6公斤,万亩示范田亩产630.5公斤。

张怀军说:“2025年,精河县要创建棉花‘百千万'示范田32个,包括15个百亩攻关田、11个千亩创建田、6个万亩示范田,总面积8万亩,占全县棉花种植总面积的7.29%。我们将坚持‘良种良机良法良技’,持续推动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让棉农获得更多收益。”(张健霆、陈淑娟)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