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更是人民群众感知社会治理温度的“神经末梢”。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唯有充分尊重基层实践智慧,激活群众自治动能,以“自治+共治”模式构建起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以首创精神为引擎,解锁基层治理“源头活水”。基层首创精神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土壤,是破解治理难题的创新源泉。从浙江“枫桥经验”的迭代升级,到多地“村民说事”“居民议事会”机制的遍地开花,无数鲜活案例表明,当治理重心下沉到田间地头、楼栋院落,群众往往能以“接地气”的智慧解决“老大难”问题。这种“从群众中来”的创新实践,既打破了行政化治理的思维定式,更让治理方案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找到源头活水、注入强劲动力。
以群众自治为基石,筑牢共建共治“立体网络”。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实践形式,其核心在于让群众成为治理的“主角”。要学习好“千万工程”经验,用因地制宜的智慧破解治理难题,当“整治”转化为发展动能,“村庄”升华为生活共同体,“千万工程”已成为乡村蝶变的密码。
以此推动自治实践深化,形成“组织创新”“机制创新”“平台创新”三面合力,从环境整治到系统升级,激发治理动力与活力,系统化、整体化推进社会治理的自我革命和制度创新,才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过程中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与基层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以效能提升为导向,推动治理创新“落地生根”。提升基层治理效能,需将首创精神的“创新火花”转化为制度层面的“长效机制”,让群众自治的“分散力量”凝聚为治理体系的“整体效能”。一方面,要建立“基层创新容错机制”,对群众首创的治理举措给予试错空间,如广东某县对村民自发探索的“土地流转联建联管”模式进行政策包容,最终形成可复制的乡村治理经验;另一方面,要强化“创新成果转化链条”,通过“基层探索—部门提炼—制度固化”的闭环机制,将“微创新”升级为“硬制度”。此外,还需注重“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以自治激发活力、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构建系统完备的基层治理生态。在更多角度、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探索基层治理新思路,在大事小情中理顺人心、温暖人心、凝聚人心,促进基层治理活起来、顺起来,使基层治理效能最大化、最优化。
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本质是治理理念从“管理”到“服务”、治理主体从“单一”到“多元”、治理方式从“粗放”到“精细”的变革。唯有始终将基层首创精神作为治理创新的逻辑起点,将群众自治作为效能提升的实践路径,才能让基层治理既充满“泥土气息”又彰显“时代温度”,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坚实的基层根基。(李世芳、迪庆州文联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