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会”本为谋事之基、成事之始,部分干部却将会议当成工作的“保险箱”,在看似忙碌于议程之中,实则陷入“只开会不落实”的形式主义怪圈。这类干部表面上在会议中高谈阔论、部署周全,实则让决策停留在纸面、消散于会场,背离了工作开展应有的实践逻辑与责任担当。党员干部必须打破“以会议代替落实”的幻象,回归真抓实干的本质,方能推动工作行稳致远。
摒弃“会议万能”的思维懒惰。网络上流传一副对联:“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横批是“谁来落实”。这是对“文山会海”现象的一种讽刺。会议作为信息传递与决策部署的载体,本应是凝聚共识、推动工作的起点,而非终点。然而,当部分干部将会议视为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把重复传达会议精神当作履职尽责,将会议次数与工作成效简单划等号,陷入了认知的误区。这种思维懒惰,不仅阻碍了创新思路的迸发,更消解了直面问题的勇气。工作中的难题不会因会议的频繁召开而自动化解,唯有跳出“会议舒适圈”,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审视会议价值,将会议成果转化为具体行动指南,才能真正把握工作的核心要义,找到破题之法。
挣脱“纸面功夫”的惯性束缚。一些干部沉迷于会议议程的制定、会议材料的堆砌,在形式上追求尽善尽美,却在实际行动上畏缩不前。这种“重形式轻内容、重部署轻执行”的倾向,本质是逃避责任、不愿担当的体现。工作的推进,需要的不是会议上的豪言壮语,而是脚踏实地地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上下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改变会风是重要落点之一。唯有关闭“纸面敷衍”的模式,开启“真抓实干”的开关,主动深入一线,直面矛盾问题,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才能让规划蓝图变为现实图景,让会议决策转化为工作实效。
重塑“为民服务”的价值坐标。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服务人民、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若将精力都耗费在无休止的会议中,忽视了群众的实际需求,便是本末倒置。干部应找准自身角色定位,摒弃“会议型干部”的标签,甘做服务群众的“勤务员”。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要深刻理解“群众无小事”,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把群众的事情抓在手上,把党和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当好基层“代言人”。在真抓实干中践行初心使命,在为民服务中彰显责任担当,如此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文山会海不仅要“减肥”,更需要“压实”。用最忙的方式懒政,往往导致政策落实不到“最后一公里”,党员干部应扑下身子在“真落实”上下功夫,搞调研、办实事、解难题,用自己的真抓实干获得百姓的点赞。(洛桑、李玉芳、迪庆州委政研室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