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田县希吾勒乡库其喀其巴格村的芦苇塘边,村民麦提亚森•艾沙望着长势喜人的芦苇,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以前这荒塘长不出粮食,现在成了‘摇钱树’!村里带着我们卖芦苇,去年我家分红拿了3.5万多元呢!”这一场景,正是该村以党建引领盘活资源、带动村民增收的生动写照。
乡村干部正在检查芦苇加工成草帘。买提努日摄
2024年,希吾勒乡人均收入达2.34万元,库其喀其巴格村村集体经济收入185万元,预计到2025年底将突破200万元。村党支部以“党建引领聚合力,服务延伸聚民心”为工作理念,紧密结合教育活动与干部作风转变要求,积极探索创新,将服务群众作为核心任务,推出“五个三”工作法,用心用情用力解民忧、惠民生。
“村民有事随时找,我们就得随时解决。”村党支部书记艾则孜•吾布力艾山手持一本厚厚的民情日记本介绍道。这本日记本里,详细记录着村民们的大小事务。去年一年,村党支部积极作为,协调解决了72件困难事,成功化解债务纠纷87件,涉及金额12.54万元,还帮助40多人找到了工作。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其中12户村民的“思想疙瘩”化解记录格外醒目。从宅基地纠纷到就业困惑,乡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耐心用政策讲透道理,用真心焐热民心,让村民们的心结一一解开。
乡村干部正在了解将芦苇加工成草帘的机器工作原理。买提努日摄
在乡党委的引领下,村党支部将目光投向辖区内长期闲置的芦苇塘、荒地,决心带领党员群众“啃下这块硬骨头”。通过整合零散资源、积极对接招商企业、全力打通销售渠道等一系列举措,曾经无人问津的荒滩如今变成了“金山”。如今,芦苇产业年销售量达1750余吨,为集体经济增收140万元,群众分红107万元,户均增收2335元。村民艾孜则•阿布地热慢看着自己的芦苇地感慨地说:“以前芦苇长在塘里没人要,现在割下来能换钱,连荒地里种的苜蓿都成了饲料生意的‘本钱’。村党支部带着我们干,心里踏实!”不仅如此,村党支部还牵头成立合作社,将芦苇加工成草帘、饲料,进一步延伸产业链,让“沉睡资源”持续“造血”。
从曾经的“问题清单”到如今的“幸福账单”,库其喀其巴格村用党建的“红色引擎”绘就了发展的亮丽底色。正如艾则孜•吾布力艾山所说:“群众的笑脸,就是我们基层党建最亮的‘成绩单’。”(买提努日•买提肉孜、司热皮力•买吐送)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