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这片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土地上,一位共产党员用近二十年的坚守,书写着让沙漠变绿洲的壮丽篇章。他就是于田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贾存鹏,一位被群众亲切称为“沙海愚公”的优秀共产党员。
走进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映入眼帘的不再是单一的黄沙,而是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绿洲。这些变化,都离不开贾存鹏的努力。自2005年投身林草事业以来,他始终扎根生态治理最前沿。面对达里雅布依乡年均降雨量不足20毫米的极端环境,贾存鹏带领群众实施“绿洲突围”工程。“那时候条件艰苦,但我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让这片沙漠长出绿色!”贾存鹏回忆道。最终,他们在沙丘间种出5000亩柽柳林,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绿色长城。
贾存鹏深知每一株大芸的生长都关乎乡亲们的收入。阿热孜古力摄
治沙之路困难重重,贾存鹏却从未退缩,反而不断创新突破。面对22米高的流动沙丘,他与3名管护站站长在沙漠中苦战3天,首创“梯田式治沙法”。通过将沙丘切割为阶梯状平台,利用沙丘地貌顺势建沉沙池,平坦区种经柽柳、梭梭,斜坡扎草方格,使治沙成本从每亩万元降至1800元,工期缩短至6天。“搞治沙不能蛮干,得靠科学、靠创新。”贾存鹏坚定地说。2025年4月中旬,贾存鹏在沙丘作业时不慎跌落,膝盖严重扭伤,被送医后,他不顾医生建议住院的嘱托,带伤坚守一线。“沙漠治理等不得,我这点伤不算什么。”他的话语朴素却震撼人心,至今膝盖未愈的他仍持续奋战在治沙前线。
贾存鹏用近二十年的坚守,书写着让沙漠变绿洲的壮丽篇章。阿热孜古力摄
贾存鹏深知,防沙治沙不仅要筑好生态屏障,更要实现产业富民。他主持编制《于田县防沙治沙规划》,实施“光伏+生物+工程”三位一体治理模式,2024年完成的锁边工程将15.65万亩新生绿洲牢牢护在臂弯。同时,他带领群众发展肉苁蓉产业,采用“梭梭接种+滴灌栽培”技术,实现亩产200公斤,年交易额达5.5亿元。种植大户伊敏江•麦麦提明说:“以前想都不敢想,沙漠里能长出金疙瘩,跟着贾书记干,我们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在阿热勒乡1.2万亩沙漠玫瑰基地也绽放着产业转型的芬芳,5400户花农年均增收6万元,曾经的沙窝窝变成了“网红打卡地”。
作为党组书记,贾存鹏推行“党建+生态”工作法,组建67人党员突击队,年均巡护里程超万公里。构建三级林长体系,2024年解决生态问题160余个。“党员就是要冲在最前面,用行动带动群众一起守护这片绿洲。”贾存鹏表示。在他的带动下,8.9万农户加入治沙队伍,2.5万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党旗红”引领“生态绿”的生动实践在这里不断上演。
贾存鹏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阿热孜古力摄
群众评价贾存鹏“办公室在沙漠里”,他年均行车里程达6万公里,常年凌晨巡查滴灌系统。他培养的43名治沙技术员成长为业务骨干,带领的98人管护团队实现林草有害生物100%防治率。贾存鹏指着胸前的党员徽章坚定地说:“共产党员就该做沙漠里的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从青丝到白发,贾存鹏用生命丈量着绿洲的边界,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这片热土上,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治沙赞歌。(阿热孜古力•买托合提)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