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一阵缝纫机声和欢笑声中,位于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查姆湖西北岸的安康小区一角,一楼服装加工车间迎来新的一天。方桦瑛一早到岗,就顺手组织几位姐妹加工衣料。
“这就是我们的‘家门口务工车间’。有了它,上下楼道就可以赚钱养家。”她言语中充满成就感。
在一旁的绣坊内,几位绣娘正飞针走线,说笑之间,一片片绣有绿孔雀和百花图案的彝绣小样就闪亮在布面上,如一幅立体的画。方桦瑛既是绣娘,又是红康社区干部队伍中的一分子。在社区干部和群众的共同织锦下,安康小区,一幅安居乐业的幸福图景徐徐展开。
2018年11月,云南省双柏县妥甸镇新增了一个很特别的地址——“安康小区”。这个县内唯一易地搬迁县城的集中安置点,容纳了来自全县8个乡镇64个村(社区)398户1500余群众。得益于党的易地扶贫政策,他们从此成为双柏县城的“新市民”,彝族、白族、哈尼族、苗族、回族、傣族6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相拥而居,他们由此融入城市的未来生活。
安康小区隶属于红康社区,自成立以来,为解决人口密度高、发展能力弱、融入城市难、社会矛盾多等多重难题,妥甸镇坚持党建引领,以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微小的问题为起点着手社区建设,聚焦“微元素”、搭建“微平台”、深化“微治理”,全力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
聚焦“微元素”,营建搬迁群众安心“新家园”
“大妈,娃娃放学回家了吗?上周我们看到社区‘微心愿’墙上,你家孩子画了一条公主裙在卡片上,说她妈妈外出打工,没法给她购买学校文艺演出用的公主裙,今天,我给她送来了,叫她出来试试吧!”双柏县公安局民警郭存芬为留“微心愿”的小朋友送上了礼物。双柏县公安局在红康社区网格化管理范围内,与安康小区毗邻,身为网格员的郭存芬入户红康社区时,就把“微心愿”墙上这桩“小事”放在了心里。
在红康社区一楼便民服务大厅,“微心愿”墙格外显眼,心愿树上是五颜六色的小卡片,写下的心愿无论大小,都是群众的关切,一条条“心愿”兑现,意味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这是红康社区在安康小区管理治理过程中探索出的有效方法,惠及了以困难党员群众、孤寡老人、失独家庭、困难家庭等弱势群体为重点的社区居民。
安康小区共有13栋41个单元,小区内实行网格化管理治理。以“我的小区我做主,我的家园我建设”的思路,红康社区将13栋住房划分为13个网格,并明确网格员工作职责和服务范围。通过实施网格化治理整合人员力量,红康社区组织辖区志愿者团队、结对联系县级部门、辖区驻地党建联盟单位,采用党员群众手拉手,一对一、多对一等方式,主动认领辖区居民的“微心愿”,扎实解决居民的迫切需要,从日常小事中提升居民获得感和满意度,让新兴的“城市家园”变得温馨和谐。
搭建“微平台”,让“新市民”融入城市新生活
安康小区的“新市民”来自广大农村,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停留在农村,如何引导他们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为实现从“治面子”到“强里子”,红康社区探索搭建了联系服务社区群众的“微平台”,由此拓展富于人性化、人情味的公共服务。
“我们一开始也不习惯,以前在农村家里忙农活,回来沾土带泥的,不会天天在家扫地,社区工作人员来家宣传,让我们要注重家庭清洁,还带着我们打扫楼道、清扫小区,现在我们也习惯了,慢慢的知道了,城市宜居的环境是需要大家公共维护的。”小区居民杨得英边扫地边说。
这是党群共治搭建社区“微平台”的一个缩影。以党群活动室为阵地,党总支牵头,红康社区定期召开小区“微”议事联席会议,社区两委从提议、协商、分工落实到监督反馈,利用QQ群、微信群搭建起便捷“微空间”,及时收集居民意见、建议,合力解决“自我管理怎么做”“小区公共空间治理怎么办”“美好社区怎么建”等问题,变居民被动服从为主动参与,让社区服务在党群共治中升温。
清洁的环境是健康生活之基,而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融入美好城市生活的最大福利。出门不到10分钟,就能到达周边环湖景区和附近超市、便利店、医院,这是安康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但对于其中139位残疾或行动不便的居民来说,这是“最后的一公里”。依托县、镇、社区三级联动机制,红康社区把卫生室、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儿童之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微平台”全数入驻小区,并启动特殊群体帮扶和兜底保障措施,部分居民免费享用由县红十字会赠送的功能轮椅,出行、看病等难题的解决,不仅让这139人受益,也覆盖到所有居民。
“我妻子重病瘫痪在床,行动不便。社区帮我家争取了适老化改造项目,配备了护理床,现在照料起来方便多了。”搬迁居民李天助是兜底保障的受益者之一。“我不会骑车,走路看病以前要四五十分钟,现在下楼看病就几步路,平时还会有医生上门测血压,方便多了。”对于在农村生活惯了的邢芝兰来说,有这样的生活待遇,她过去都不敢想。
如何融入更大的人群之中?对于这些曾经散居于穷乡僻壤的“新市民”来说,刚起头有太多的不适应,地方、民族、语言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混在一起,化解矛盾纠纷、意见分歧成为社区干部最初的常态。在逐项做好群众工作之余,每逢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到来,红康社区的干部们便组织小区群众欢聚在一起搓汤圆、包粽子、品月饼,各民族拉起场来表演节目,在热热闹闹的氛围中消除隔阂,增进感情。
“过节了社区还想着我们,我心里暖和,太感谢了!以后我会积极参加这样的活动,在小区内也出一份力。”在红康社区组织的元宵节“搓”汤圆、品汤圆活动现场,居民姚会兰接过工作人员送上的一碗热汤圆时,感动又开心。
深化“微治理”,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样板
“我们今天推送的就业信息,大家感兴趣的可以找我登记,有什么不懂的也可以找我咨询……”。虽然为了赶材料做方案,红康社区干部王金明前夜加班很晚,但一早上班时间到,还是敲开了一家一户小区的门,为求职的居民讲解政策、发放招聘信息、对接企业。
安康小区易地搬迁居民入住之初,往长远看,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能否保障“稳得住、能致富”。
“我们安康小区的居民情况比较特殊、复杂,要实现从忧居到安居,从安居到乐业,才算真正‘稳得住’,挪出了‘穷窝’。最根本的,要有可持续的收入来源”红康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克愚说。
这是摆在所有易地搬迁点的共性问题,而对于从广大农村搬迁进城的安康小区“新市民”来说,从熟人社会进入到陌生人社会,情况更为特殊:务工没人代看孩子,务农没有土地。妥甸镇红康社区立足实情,“两条腿走路”,在利用人社就业渠道吸收一部分劳动力的同时,盘活安康小区的闲置铺面18个,对接协调周边空闲土地19.5亩,成立阿妥绣坊合作社,打造了“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实现群众“务工顾家两不误,就近就业稳增收”。这便是在文章开头出现的那一幕。
“以前在外打工,一年回不了几次家。现在车间就在楼下,每月能挣3000多元,还能每天给孩子做饭!既能挣钱,又可以带着娃、顾着家。”安康小区居民张静一边娴熟地飞针走线绣花,一边感慨道。
“社区免费培训彝绣技术,现在我成了车间骨干,既能卖自己的绣品,还可以指导别人,收入多的时候每月能有6000多元!”安康小区的绣娘普和香的自豪感写在脸上。在阿妥绣坊合作社,像她这样的彝绣能手,通过社区组织的彝绣技能培训,已累计培养出20余人。
与此同时,社区还借力落地妥甸镇的云双基有限公司、云南妙嵘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双柏文顺安康中药材分拣包装加工厂、双柏县冬早蔬菜分拣站4家企业,打造出了彝绣、服装加工、中药材分拣、冬早蔬菜分拣、茯苓加工5个车间,从需求摸排到培训、上岗,为不同就业群体提供务工岗位300个,实现了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当年的易地搬迁户,如今跃升为“城市新主人”。(尤国兴、双柏县融媒体中心供稿,双柏县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双柏县妥甸镇供图)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