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贯彻落实“云岭银发”助力乡村振兴的相关要求,组织引导广大离退休干部持续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中贡献银发力量。
建机制,搭好“云岭银发”作用发挥平台
2021年在全市率先举行“云岭银发”助力乡村振兴启动仪式,向全县离退休干部发出助力乡村振兴倡议书1000余份。选聘170名有特长的老干部加入“银发人才”库,组建9个类别、39支“银耀哀牢”志愿服务队。建成3个正能量工作室,打造磨皮村、亚尼村两个“离退休干部助力乡村振兴示范点”。通过颁发证书、配发徽章、购买团体意外伤害保险、组织召开座谈会、树立先进典型等“五个一”激励机制,为“银发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提供方便、给予保障。以村(社区)开具“需求清单”、银发人才服务队提供“供给清单”、志愿者“认领接单”和服务事项项目化、清单化、具体化“三化三单”方式,建立长效机制汇聚银发新动能。
创品牌,推动“云岭银发”助力乡村振兴
以“党建+银发人才库+志愿者”模式,紧紧围绕需求清单和离退休人员党支部特色优势,开展支部结对讲党课、过组织生活、参与科普宣传、种养技能培训等。打造“文旅助村•银雁领航”品牌。组织县文化和旅游局离退休人员党支部与磨皮村结对共建,发挥支部党员优势作用,助力磨皮村拓展花鼓舞、吃花酒等非遗宣传面,打造新平磨皮“双花节”特色农文旅融合品牌,助力乡村旅游发展。先后3次邀请省、市媒体专家深入磨皮村采风调研,编撰《魅力磨皮》专刊,拍摄微电影,开展花鼓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和“家规家训”匾牌进家园活动,为新开发景区景点命名、整理景点故事,打造磨皮“周末山货街”,推进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和助农增收双提升。助力山苏群众“一步跨千年”。汉科甲村是新平县一个彝族支系——山苏人村寨。他们有自己传统的风俗习惯和语言(山苏语),大多数群众既不懂汉语也不懂彝语。退休干部郑国文到村子里创办山苏学堂,经过3年潜移默化,教会山苏群众学说汉语、用微信购物、打畜禽疫苗等知识,带领他们将传统农耕方式改造为一米菜园、药园、花园、果园等特殊农耕体验园,帮他们解决衣柜,规范衣物和家居整理,汉科甲呈现“一步跨千年”的蝶变,郑国文被聘为“荣誉村民”“名誉组长”。
引专家,促进“云岭银发”助力县域发展
2024年,省委老干部局招募10名“云岭银发”专家入驻新平,成立了柑橘、核桃、基础教育、民族文化、乡村旅游、智慧农业、竹子产业7个工作站,指导助力新平产业发展。以制度保障护航作用发挥。县委组织部牵头制定《“云岭银发”助力新平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建立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机制,明确工作站联络员,编制需求清单,为专家助力提供方向。为“云岭银发”人才办理“强新惠才卡”,从医疗保障、交通出行、居家养老等16个方面提供服务、夯实保障。以活动开展促进产业发展。专家深入基层一线,现场看、实地问,摸清第一手资料,拟定助力帮扶方案,开展专题培训5期、现场交流7场,培训农业技术员及产业农民工650人次,发放技术指导手册300余册;文旅专家为新平县东部片区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编写导游词,提炼民族舞编排创作和文创产品开发,加快推进新平康养旅居规划和宣传;教育专家针对学校管理、教师队伍、校园文化等痛点和堵点,提出破解对策建议10余条。以经验转化助力提升实效。在高原特色农业方面,借鉴“鼎成模式”,制定品类标准在全县柑橘基地推广使用,完善品种培育体系,选育出优质当家品种;在农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在编排创作和文创产品开发上突出花腰傣文化元素;在基础教育发展方面,构建数字化支持体系,开发“云岭银发帮扶管理平台”,以“双向赋能”突破“单向输血”,推动理论与实践共生共长。(新平县委老干部局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