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九龙街道控嘎村委会崎岖的山路上,总能看到一辆老旧的三轮摩托车颠簸前行。车上的人,双腿不便,却风雨无阻地奔波于村委会和村民家中。他叫王来华,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党员干部,也是一名残疾人联络员,更是一位用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的基层工作者。
身残志坚,车轮碾出为民路
2011年,王来华被推选为控嘎村委会下革来村村民小组长。尽管自己因脚疾行动不便,但他从未因此推脱责任。每天清晨,他骑着那辆三轮摩托车,准时出现在村委会,开始一天的工作。办理医保、申请残疾人补贴、处理村民事务……每一项工作,他都认真对待,从不马虎。他说:“我虽然腿脚不好,但脑子还能用,手还能动,能为群众做点事,心里踏实。”
从2021年开始,他又担任了控嘎村委会的民政协理员、残疾人联络员以及下革来村党支部书记等多个职务。工作多了,责任也更重了,但他从未抱怨。村里的残疾人家庭,他挨家挨户走访,了解他们的困难,帮他们申请补贴,辖区内每位残疾人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他都烂熟于心。他说:“我自己也是残疾人,知道他们的难处,能帮一点是一点。”在他的努力下,村里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和低保户全部纳入政策保障范围,真正做到了“应纳尽纳、应办尽办”。
调解矛盾,他是村民的“贴心人”
在村里,王来华不仅是村干部,更是村民心中的“和事佬”。村里的家长里短、土地纠纷、家庭矛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有一次,村里李家婆婆和儿媳妇、孙子因为家庭琐事闹得不可开交,甚至要动手。王来华接到电话时,时针已指向晚上十点。他二话不说,立即骑着三轮车赶去调解。从家庭伦理谈到法律责任,从情感沟通讲到生活实际,一直忙到半夜一点,终于让双方重归于好。后来,得知李家婆婆家中断粮,王来华又自掏腰包买来大米,送到老人手中。他常说:“我虽然困难,但还有比我更困难的人,组织信任我,让我能在这个位置帮大家做事,我能帮就帮一把。”
还有一次,村里一对兄弟因为赡养老人问题争执不下,双方明明已经签订协议并按了手印,可第二天一早又反悔。面对这样的情况,王来华没有丝毫抱怨,而是再次登门,从亲情、道德、法律等多个角度耐心劝说。经过整整一天的努力,终于让双方达成共识,重新签订了协议。
十年如一日,甘当村民的“跑腿员”
自2011年开始,村里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都将王来华视为最值得信赖的人。他们放心地把存折交给他,委托他帮忙领取养老保险、高龄补贴。每次取完钱,王来华都会把老人们召集到村委会,当着大家的面一一核对金额、发放现金,还特意请几位老人互相作证。即便有人质疑他:“你自己也是残疾人,为什么要这么拼?”他也只是默默承受,从未有过一句怨言:“既然当了村主任,就得对得起村民的信任!只要大家信任我,我就一直干下去。”有人问他图啥,他指着胸前的党员徽章:“就图个问心无愧,当年入党宣誓时说要为人民服务,我这腿走不快,但心不能慢。”
王来华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有的只是日复一日地坚守。他用自己的三轮车,碾出了一条为民服务的路;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村民的信任;用自己的坚韧,诠释了一名基层干部最朴素的信仰,用十四年如一日的付出,书写着基层工作者最动人的篇章。(王藩桦)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