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要下“绣花功夫”

时间:2025-06-25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燕萍

基层治理就像国家治理庞大躯体中的“神经末梢”,敏锐感知着社会运转的细微变化;又如同人体中纵横交错的“毛细血管”,悉心传递着民生的冷暖温度。要想让政策与服务精准抵达群众身边,让这“最后一公里”一路畅通无阻,就必须拿出“绣花功夫”,以细致入微的态度开展精细化治理。

基层治理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有人认为,基层工作如同“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无需过于较真。但现实给出答案,在社区工作中,社区工作者用“铁脚板”摸排数据;防汛救灾时,村干部连夜转移群众——基层治理的效能直接关乎人民安危。数据显示,全国超450万网格员日均处理各类诉求数百万件,他们是矛盾化解的“灭火器”,也是政策落地的“助推器”。若基层失守,再好的政策也会悬在空中。 

破除“干部干、群众看”,关键在激活“自治基因”。

某些地方基层治理陷入怪圈:干部忙得脚不沾地,群众却觉得“与己无关”。究其原因,是“替民做主”思维未彻底扭转。反观浙江“枫桥经验”,60年长盛不衰的秘诀正是“群众唱主角”——“大妈调解队”“乡贤评理堂”让矛盾就地化解;成都“信托制物业”模式赋予业主监督权,物业费收缴大幅跃升。这些案例无不证明,治理不是“单向管理”,而是“双向奔赴”。 

警惕“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透支基层活力。数字化为基层赋能,但也衍生新问题,有的社区干部手机里装了20多个政务APP,每天“打卡留痕”耗时过半;有的“智慧平台”功能花哨,却解决不了楼道堆物等实际问题。技术本该是工具,而非枷锁。应破除形式主义,让网格员重回街头巷尾;推行“一网统管”,“打破多部门数据壁垒”。基层减负,减的是无效劳动,增的是治理实效。  

少些“高大上”,多些“烟火气”。某些地方投入重金建设“豪华社区服务中心”,然而因其功能脱离群众实际需求,最终门可罗雀。基层治理应入乡随俗,用“土办法”去捕捉群众的真实需求。让治理更有温度,就体现在能否听懂“方言”、读懂“民心”。

基层治理的考场不在文件堆里,而在群众心坎上。它需要摒弃“一刀切”的懒政思维,警惕“数字化”的虚假繁荣,更要防范“干部干、群众看”的治理内耗。只有党建引领穿好“针”,群众共治引好“线”,科技赋能密织“网”,方能绣出基层治理的“锦绣画卷”。(燕萍、昆明阳宗海七甸街道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