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东川:筑“芯”强链描绘现代农业新蓝图

时间:2025-05-27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姜定才 普云

建设梯度种业试验示范区、打造立体农业产业集群矩阵、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昆明市东川区秉持“农业挖潜能、产业谋片区、特色增效益”发展思路,出台梯度种业专项规划,制定重点农业产业方案,攻坚农业“芯片”,做强产业链条。

兴种业,挖潜力

东川区土地狭窄,农业规模化种植受限,乡村振兴要发展和做强农业,只有依托热区资源和立体地貌深挖农业潜力。

梯度种业是东川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立足梯度种业建基地、搭平台、引主体、育良种等措施,规划2027年建成高标准制种基地5000亩,种业产值突破2亿元;2030年高标准制种基地规模拓展至1万亩,种业产值突破5亿元,力争“三年有起色、六年见成效、十年成体系”。

构建“一谷两园五带六区多基地”发展格局。在小江干热河谷建设现代种业谷;在城区街道建设种业创新园,利用废弃矿区建立种业试验示范园;按地域特色建设“阿旺-铜都”“铜都-碧谷”“乌龙-红土地”“拖布卡-汤丹”等梯度种业创新试验示范带5个;按海拔高差和气候类型布局种业生态区域6个;在“五带六区”因地制宜建设种业科研创新试验示范基地55个,打造现代种业聚集区。

围绕马铃薯、花生、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东川区率先规划建设一批品种选育、试验示范、鉴定展示、种子(种苗)繁育、生产等基地。在集义街道和阿旺镇等海拔1446米区域,建立番茄、辣椒等蔬菜育种基地943.4亩;在铜都街道海拔1351米区域,建设特色鱼种业创新繁育基地53.9亩;在碧谷街道海拔1314米区域,建立特色水果试验示范基地2864.8亩,1050米区域建立大蒜等粮经作物试验示范基地5407.3亩;在乌龙镇碑海拔1454米区域,建立花生等经作航天育种基地1471.2亩;在汤丹镇、红土地镇海拔2200米区域,建立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600亩。基地涉及地块147个,面积1.95万亩,一幅种业“芯片”蓝图在东川红土地上正徐徐打开。

谋片区,强产业

种业强基,产业富农。东川区按照“1个种业试验示范区、2个农业产业园、4个亿元产业集群、7个千万元产业集群”的产业布局,分片推进富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1个种业试验示范区增效。紧扣东川立体气候特点,围绕农作物、畜禽、水产繁种育种基地建设,搭建合作平台,强化与科研院校合作,引进种业企业,建设试验示范基地、繁育基地,推进“产、加、销”种业一体化发展。

2个农业产业园扩容。小江干热河谷产业园涵盖河谷两岸沿线区域,沿线73公里1600米以下海拔为主,耕地面积6.3万亩,以水果、蔬菜、水产等产业和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2027年实现年产值10亿元目标;城市后山产业园包括碧谷街道、铜都街道牯牛后山区域21个村社,耕地面积5.84万亩,重点发展大蒜、玉米、马铃薯等产业,2027年实现年产值1亿元目标。

4个亿元产业强链。东川区立足做强马铃薯、大蒜、生猪、家禽等重点产业集群,打造“育种-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实现品牌化、高端化、规模化发展,实现产值成倍增长。

7个千万元产业补链。东川区针对蓝莓、花生、柑橘、中药材、渔业、无花果、番茄等新兴产业短板,稳定种植规模,推动补齐种业、加工、销售等短板,增强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2027年使更多产业迈入亿元规模行列。

做特色,增效益

紧抓热区特色农业亮点,东川区42个农作物品种入库国家种质资源库;建成七彩花生和油菜航空育种、番茄、开花洋芋种薯繁育、育种、果蔬工厂化育苗等基地11个;建成尾裂腹鱼育种、虹鳟鱼繁育,鹅苗育种、云上黑山羊繁育等基地。2024年,全区马铃薯种植4.3万亩,产值1.29亿元。大蒜种植面积13000亩,产值1.2亿元。粮食种植实现面积、产量和单产“三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6亿元。

从筑“芯”到强链,东川区逐步形成现代化农业产业,为乡村振兴插上飞翔的翅膀,为脱贫群众播下幸福的种子。2024年,东川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30元,增速8.1%,增速排名全市第一,全省排名第三。(姜定才、普云)

(责任编辑: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