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盐碱地治理与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引领下,阿克苏市联合中科院科研团队开展耐盐碱饲草种植实验,通过田菁种植构建“土壤改良-饲草生产-种养循环”新型农业体系,为破解土地资源瓶颈提供创新方案。
5月中旬,在阿克苏市柳源镇瑞丰村500亩重度盐碱地上,北斗导航智能农机正精准播种田菁。这片曾因盐碱化无法耕种的土地,在中科院曹晓风院士团队指导下开展改良实验。种植户唐中云表示:“通过田菁项目改良土壤后,计划轮作玉米、棉花等作物,期待实现增产增收。”
据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曹晓风院士团队田菁育种负责人贾亚军介绍,田菁具有发达的根系系统,能通过生物固氮作用提升土壤氮素含量,有效降低盐碱化程度。该作物鲜草亩产达3-5吨,粗蛋白含量15%-20%,既可加工优质饲草降低养殖成本,又能改良胶泥地结构,提升有机质含量。
柳源镇副镇长艾萨•吾斯曼说:“我镇采取‘耐盐碱饲草种植+土壤改良+粮食生产’递进模式,在严守生态红线基础上科学推进治理,改良土壤。通过中科院技术支撑、农业农村局统筹协调、农户精细管理的多方协作,形成遏制土壤退化的绿色屏障。”
阿克苏地区农业农村局高级畜牧师吐合尼牙孜•巴拉提说:“技术团队正建立全周期监测体系,定期开展苗情分析、水肥管理指导,收集种植数据为后续推广夯实基础。这项将盐碱荒地转化为‘饲草粮仓’的创新实践,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样本。”(孙季鸿、热普亥提、李国栋)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