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老风口,一场持续二十余年的生态重构与绿色转型,在祖国西北边陲绘就了一幅“生态屏障筑基、绿色经济赋能、数字转型领航”的可持续发展画卷,也为西部地区探索绿色发展的道路提供了可复制的“托里方案”。
林间种植作物。马思源摄
老风口的特殊地形使其成为准噶尔盆地与塔城盆地间的“狭管”——东西宽80余千米、南北仅20余千米的喇叭状峡谷,在西伯利亚寒流和蒙古高压的影响,加之山谷“狭管效应”作用下产生强劲的偏东大风,冬季最大风速达40米/秒,严重危及过往人员生命财产安全。2000年,塔城地区启动了老风口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托里县承担1.6万亩核心区建设,采用多带式小网格蜂窝状、紧密结构防风阻雪林网体系,以乔灌草相结合方式种植杨树、榆树,林间耕地种植苜蓿、红花等作物,配套防渗渠、桥涵闸218座。目前,老风口生态林区有效地控制了公路风雪灾害,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托里县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峰松介绍道,塔城地区老风口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共种植近2000万棵树,治理面积达6万余亩。经过20余年的生物治理,工程区已形成南北长20余千米、东西宽1.5-3.5千米的防护林网,该区域的风速和移雪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道路封闭次数大大减少,即使在风力极大的情况下,路面视线依然良好,通行无阻。目前,退化林修复工程正持续推进。
老风口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林区。马思源摄
老风口生态区的蜕变不止于数据。监测显示,该区域草场植被由单一的旱生植被逐渐过渡到了多样的中生、湿生植被,出现了野兔、狐狸、野鸡、黑颈鹤等各类动物,生态环境日趋好转,1.3万亩林间耕地实现生态与经济双收益。2023年,托里县将生态区部分经营管理权移交县国有企业,推行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农副产品等多产业结合,以产业反哺林业发展。
生态屏障的稳固也为资源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依托老风口年均6.04米/秒的优质风能资源,托里县规划风电和光伏总容量达2180万千瓦,其中,风区规划装机容量1660万千瓦,已建成并网发电新能源装机140万千瓦,在建风电规模536万千瓦。华能塔城地区托里县50万千瓦风电项目于3月底正式开工,计划年底建成投用。该项目投资约20亿元,计划设计安装50台10兆瓦风机,扩建原场站3号主变压器,并新建一座110千伏升压站。“当前主要施工点包括综合用房、铲车库等,施工现场有18名管理人员和50名施工人员,投入铲车、土方用车、挖掘机等各类机械共计16辆。”华能塔城地区托里县50万千瓦风电项目负责人潘强说。
老风口风区风力发电设施。马思源摄
新能源开发又不断催生产业链深度延伸。2024年落地的新疆塔城托里绿色智算产业园区,总投资62.4亿元,规划建设算力规模6.6万P(FP16)。“园区依托本地绿电直供,电价成本降至0.3元/度,同时借助自然风力资源散热,就可以解决算力中心高耗能和发热的问题。”密合数字集团新疆有限公司托里大模型训练工厂建设项目负责人岳飞彪介绍道,“我们规划了‘AI+地矿及装备’‘AI+饲草畜牧’‘AI+生物医药’等七大垂直行业应用场景,并计划今年7月建成单体万p的机房。”
新疆塔城托里绿色智算产业园区建设现场。马思源摄
从防风林到风机群,再到智算中心,托里县探索出的这条生态治理—资源开发—产业升级的闭环路径,演绎着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逻辑。如今的老风口,呼啸的狂风不再是灾难的代名词,而是绿色转型的澎湃动力,每一台转动的风机都在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马思源)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