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贵平:用晚年时光续写蝴蝶传奇

时间:2025-05-22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王宗林、蒲兴南

“蝴蝶的幼虫主要食物就是这些寄主植物,保护好寄主植物非常重要。”在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国门文化广场的蝶蛹羽化暖房内,朱贵平指着寄主植物上的蝴蝶幼虫说。

从金平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退休的朱贵平,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蝴蝶”事业。他退休不褪色,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蝴蝶赋能当地经济发展奉献自己的余热,他用自己40多年的坚守,在滇南边陲金平县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交响曲。

破茧:从追蝶少年到蝶类专家

“每个蛹都是生命的密码,破茧成蝶的瞬间,就是生态保护最美的注脚。”看着羽化暖房内正在化蝶的蝶蛹,朱贵平的思绪回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他刚刚考入云南师范大学求学,生长于“蝴蝶之乡”的他选修汪海珍教授的课程《蝴蝶分类学》,从此,他与蝴蝶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个年代交通条件差,研究蝴蝶老往山里跑,大部分靠走路。汪教授知道后,用她的科研经费给我买了一辆摩托车。大学毕业后,朱贵平回到金平工作,一直致力于蝴蝶研究。”朱贵平说,汪教授是他研究蝴蝶路上的“贵人”。

2008年,朱贵平作为科技下乡工作队来到马鞍底乡,在那里结识了西南林业大学教授刘家柱、周雪松以及当地蝴蝶爱好者杨镇文,“追蝶四人组”开启对马鞍底乡蝴蝶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和统计工作,他们用脚步丈量137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在潮湿闷热的雨林中追踪蝴蝶踪迹,与蚂蟥为伍,和骤雨赛跑。

拍摄到蝴蝶照片并鉴别蝴蝶种类是第一大难点,而鉴定出新蝶类,更是难上加难。朱贵平苦笑道:“调查过程中的日晒雨淋、蚊虫叮咬是家常便饭。”十年间,他们共统计出金平县有全国12个蝴蝶科中的11个科共320余个品种,其中包含中国最珍稀的金斑喙凤蝶,体型最大的金裳凤蝶,体型最小的长腹灰蝶。这些宝贵的数据,为金平赢得“中国·红河蝴蝶谷”“中国蝴蝶之乡”的命名和授牌提供有力的支撑。

如今,每年的5—6月,马鞍底乡近亿只蝴蝶同时孵化,形成“蝴蝶大爆发”的壮观景象。每每看到游人如织,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朱贵平心里是美滋滋的,40多年来的呕心沥血,换来了如今的蝶梦成真。

起舞:科技赋能打造“美丽经济”

“蝶类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它们的种类和数量变化能够反映出当地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越是深入研究蝴蝶,朱贵平越认识到蝴蝶在生态保护中的价值。面对当地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类污染威胁,朱贵平在实验室里熬过无数个通宵。

经过多年研究,2015年,“植食性昆虫的套袋养殖法”和“蝴蝶营养液制备技术”两项国家专利横空出世——前者使幼虫存活率提升40%,后者让成虫寿命延长5-7天,产卵量增加10-20粒。朱贵平介绍,这两项技术既为人工饲养蝴蝶解决了食物难题,又对金平野外蝴蝶种群资源的保护、控制与利用起到了关键作用。

朱贵平无偿将两项专利技术转让给马鞍底乡地西北村七彩蝴蝶专业合作社,手把手地教村民搭建仿生态养殖棚,购买养殖蝴蝶所需的蜜源植物和寄主植物,培育出可四季产卵的“摇钱树”。

蝴蝶养殖步入正轨,朱贵平又有了新的想法,将蝴蝶养殖和休闲观光、科普教育、制作蝴蝶工艺品结合,不断延长蝴蝶养殖产业链,创造更大的效益。朱贵平组织合作社开发蝴蝶文创产品,开展蝴蝶标本制作培训,引导村民和社员们制作蝴蝶标本、蝴蝶书签、装饰画,开展蝴蝶园旅游接待与蝴蝶种苗的种植与销售。如今,七彩蝴蝶专业合作社的蝴蝶已“飞”往全国各地,“蝴蝶+文旅”模式,形成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蝶变“美丽经济”。

展翅:蝴蝶效应激活乡村振兴

2024年5月,“金平蝴蝶飞长宁”活动在上海长宁区开启,朱贵平及团队等人在上海建造了一座蝶蛹羽化暖房,在1个月时间里培育了4个品种,共10个蝶种、1万余只蝴蝶,

1.6万名上海市民见证了这场生态奇观。受此启发,朱贵平主导建设了金平县城蝶蛹羽化暖房,这个集科普教育、繁育、文旅体验于一体的综合体,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吸引更多游客走进金平,促进蝴蝶养殖为村民增加收入。

暖房内蝴蝶飞舞,马利筋、柠檬等植物有序分布,松软的篷布挂满了蝶蛹。“这相当于一个小型的蝴蝶养殖场,蝴蝶是全变态昆虫,在这个暖房里能观赏到蝴蝶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观赏价值很高。”朱贵平介绍道。

“每只蝴蝶都是会飞的经济账。”朱贵平算了一笔账。种植寄主植物、制作蝴蝶标本、制作蝴蝶书签都可以赚钱,如今在朱贵平的指导下,蝴蝶经济效益初显。退休后,朱贵平这位老科技工作者依旧时常往返于蒙自和金平之间,除了开展蝴蝶养殖培训外,他还计划做青少年蝴蝶研学,通过“小手拉大手”形式宣传蝴蝶文化。他还有一个朴素的愿望,尽己所能用科技力量让蝴蝶变成致富村民的“钥匙”,让更多金平的百姓能够从蝴蝶经济中获得收益,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双赢。(王宗林、蒲兴南)

(责任编辑:曹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