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身体盛放完整热爱!第十届云南省残疾人汇演见证生命力量

时间:2025-05-16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张津

“咚——咚——”佤族木鼓雄浑的鼓点骤然响彻会场,云南临沧市特校 17名聋哑学生身着绚丽佤族服饰,踏着鼓点,用《我心中的阿佤山》这支舞蹈,为第十届云南省残疾人艺术汇演注入炽热的生命力。

舞蹈以佤族传统音乐为主调,将《薅秧歌》等经典民歌元素与现代旋律巧妙融合。无声世界里的舞者们,在老师手语的指引下,凭借着对舞蹈的无限热爱与顽强毅力,将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地卡在节拍之上。她们灵动的身姿、坚毅的眼神、灿烂的笑容,将佤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喜悦诠释得淋漓尽致,也让观众跟随舞者的步伐,踏入那片神秘而充满魅力的阿佤山,领略到当地蓬勃的生机与独特的民族风情。随着最后一个动作收势,雷鸣般的掌声瞬间席卷全场,久久回荡。

5月15日,这场汇聚529名残疾人演员的艺术盛会,在临沧拉开帷幕。舞台上,一个个精彩节目不仅是生命力量的尽情绽放,更成为云南26个民族非遗传承的生动课堂,书写着残疾人艺术的动人篇章。

今年2月起,第十届云南省残疾人艺术汇演面向全省启动节目征集,经严格的线上评审,55个精品节目从78个候选作品中脱颖而出。从苍山洱海畔到澜沧江两岸,来自云南各州市的残疾人演员们,以声乐、器乐、舞蹈、戏曲为载体,将目瑙纵歌节的热烈、傣族泼水节的灵动、白族非遗“大本曲”的婉转等民族文化基因,融入艺术表达之中,奏响民族团结与生命力量交织的动人乐章。

红河州选送的舞蹈作品《嘎福的春天》,以哈尼族非遗棕扇舞为艺术载体,由1名盲生和16名聋生共同表演。舞台上,盲生拿着棕扇领舞,聋生踏着地面感受节奏,他们默契配合。十七个人的动作交织在一起,就像红河的波浪一样灵动。在短短380秒里,棕扇不仅展现了哈尼族对白鹇鸟的信仰,更传递出各民族团结一心的美好寓意,让非遗棕扇舞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谈及创作初衷,红河州特殊教育指导老师黄敏表示,“红河州的棕扇舞承载着哈尼族世代的文化记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了让这一古老技艺焕发新生,团队深挖棕扇舞背后的文化底蕴,精心编排了《嘎福的春天》。通过盲生与聋生跨越感官界限的协作演绎,将棕扇舞与动人故事相融合。“我们希望借由这个作品,让更多人领略棕扇舞的魅力,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黄敏说道。

12名傈僳族少女身背竹篓,踏着轻快的节奏,宛如林间精灵般跃入舞台中央。由怒江州选送的舞蹈《篓尖尖上草果香》,以种草果、采草果为叙事主线,将傈僳族的生活场景搬上舞台。篓尖摇曳的果实与怒江激流的回声交织,宛如一曲对绿水青山的深情赞歌。

“这支舞蹈以背篓载‘金果’的小视角,展现了边疆民族辛勤耕耘、喜获丰收的壮美画卷。创作团队希望通过舞蹈,让观众感受到傈僳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据怒江州特殊教育学校老师周钰琬介绍道。

戏曲类花灯小戏《指尖上的国歌》,讲述双目失明的星遥在绝望自闭中,经社区盲文老师开导,领悟到以指尖感知也能拥抱美好世界的故事。在悠扬婉转的旋律中,盲生小合唱《我与星月好伙伴》徐徐展开一幅苗山夜色图。“苗山高、苗山好,苗山夜空银光照。”清亮的歌声里,苗山的秀丽与静谧扑面而来。“踩月亮”是苗家人代代相传的浪漫娱乐方式。这支合唱不仅展现了苗族独特的传统文化,更饱含着盲人演员们对美好世界的无限憧憬,让每一个听众都能感受到那份纯粹而炽热的生命力。在器乐类作品展演中,芦笙、口琴、葫芦丝等乐器化身情感的使者,以独特的音色诉说着动人故事。《乐动心声》《傣乡情歌》等作品,将演奏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化作灵动的旋律,在舞台上谱写出一首首直击人心的乐章。

第十届云南省残疾人艺术汇演的每个瞬间,都凝聚着云南各族残疾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执着。本届汇演设置的 6个一等奖、11个二等奖、17个三等奖,不仅是对精彩节目的肯定,更是对残疾人艺术创作的激励。脱颖而出的优秀节目将代表云南踏上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的征程。它们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展现云南民族文化的瑰丽多彩,诉说云南残疾人以艺术为翼、超越困境的不屈精神。(张津)

(责任编辑: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