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的田间地头到处生机勃勃,当归种苗在暖阳下舒展嫩芽,智慧教室里传出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从土地里种出致富希望到课堂上育出未来栋梁,一场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帮扶的蜕变正在雪域高原悄然上演。小中甸镇和平村“两委”和东航云南有限公司驻村工作队以“党建红”为笔触,以“产业兴”与“教育智”为双翼,一笔一画精心勾勒乡村振兴画卷。
产业帮扶:联农带农,荒坡种出“金疙瘩”
“以前打工1年挣1万,现在自己当老板种中药材,收入翻了十几倍!”和平村村民安翁蹲在田埂边,指尖摩挲着翠绿的当归苗,笑容比高原的阳光更灿烂。去年,安翁在村“两委”和东航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种植了30亩中药材,纯收入近15万元。今年,他在小中甸镇和建塘镇流转了近200亩土地种植中药材。“企业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和种苗,预计每亩纯收入能超3000元。我打算明年再流转一些土地,带着亲戚、邻居们一起种植。”曾经的“打工仔”,如今摇身变成了百亩中药材种植能手。
转变的背后,是东航驻村工作队与和平村“两委”破解高原产业困局的创新实践。面对小中甸镇中药材种植高投入、高风险的难题,东航驻村工作队联合和平村“两委”引入龙头企业香格里拉市忠浩中药材种植有限责任公司,创新“押金制种苗供应+全程技术托管+保底收购”模式,农户缴纳少量押金即可获得优质种苗,企业统一代购农资降低成本,并派驻技术员驻点指导。这一创新模式让村民从被动帮扶对象转变为主动经营者,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在和平村“两委”和东航公司的共同带动下,越来越多像安翁这样的村民实现了身份转变,曾经的种植门外汉,成为了如今的中药材种植大户。
目前,小中甸镇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覆盖500余户农户。和平村中药材产业成功入选省级“一村一品”项目。“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让农户有事做,更要让他们能致富,通过创新联农带农模式,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让村民从‘等靠要’变为‘争着干’!”小中甸镇和平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施云翔说。
教育扶智:云端课堂,点亮高原“启明星”
产业沃土滋养“富口袋”,智慧教育浇灌“富脑袋”。午后,在小中甸小学智慧教室里,数学课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展开——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曲响起,唐僧分饼的故事被投射到智能大屏上,分数概念化作跃动的画面吸引着学生们的注意。借助多媒体设备,数学老师李杰展开了分数课程教学。“智慧教室让课堂更生动,丰富多彩的展现形式得到了师生们的高度评价。自教育帮扶工作开展以来,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都得到了提升。同时,教育专家通过云端平台对我们的课程进行专业指导和评价,村里娃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李杰说。
“有了多媒体设备,我的学习积极性大幅提升,班级的学习氛围也变得更加浓厚。它能把课文变成动画片,把数学题变成小游戏,难懂的知识一下子就变得有趣了,我的学习效率也变高啦!”五(3)班学生知诗央宗说。
这间由东航援建的智慧教室配备了智能交互大屏、高清摄像头及云端教学平台,支持远程互动、实时答题和数据统计,并接入了海量教育资源。教师可通过多屏互动的形式开展分组教学,学生课后还能回放课程巩固知识。这一举措不仅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更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为乡村振兴储备人才、增添动力。
从田间地头到三尺讲台,东航驻村工作队的“双轮驱动”策略正结出硕果。产业联农带农激活内生动力,智慧教育打破资源壁垒,让小中甸镇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振兴之路。未来,工作队将继续深化“造血式”帮扶,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与智慧教室覆盖面,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能。(迪庆州融媒体中心、香格里拉市委宣传部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