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蒙山区的寻甸县凤合镇,阳光遍洒漫山遍野的马铃薯地,一位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穿梭于田垄间,粗糙的手掌仔细摩挲着马铃薯,眼里满是对土地的深情与期待。他是云南泵龙马铃薯种植有限公司董事长胡荣海,一位用30余年光阴扎根乡土、钻研马铃薯产业的“洋芋汉子”。
在日前的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胡荣海凭借在农业领域的卓越贡献,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他深耕农业、助农增收历程的最高褒奖。
扎根乡土,以科技赋能种薯繁育
1965年出生于贵州农家的胡荣海,自1994年涉足马铃薯产业起,便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他敏锐发现传统种植中马铃薯因未脱毒导致的品质下降、产量减少问题,毅然立下“培育新种薯、带动百姓增收”的目标。2010年,胡荣海创立云南泵龙马铃薯种植有限公司,开启了艰辛的种薯繁育攻关之路。创业初期,技术与资源的双重匮乏让他屡屡受挫,“无数次想放弃,但一想到产业成功能带动当地发展,就咬牙坚持。”他回忆道。
2015年与昆明市农科院的合作成为关键转折点。双方联合开展新品种选育、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推广等项目,此后,胡荣海进一步深化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云南农业大学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引进3个专家工作站、聘请15位省市级专家,申请专利27项、制定种植标准9项,参与3项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引进试验示范优良品种60余个,成功选育登记4个新品种,形成加工薯、菜用薯、特色薯三大品种资源,打造的“泵龍”品牌马铃薯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公司年产值超6400万元。
创新模式,带动农户踏上增收路
在胡荣海打造的“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示范基地”,智能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尽显科技兴农魅力。1万平方米的脱毒种薯繁育温室大棚内,水肥一体化管道实现精准施肥滴灌,农田环境监测系统实时传输数据、提前15天预测气候,年生产脱毒原原种1000余万粒、一级脱毒种薯1万余吨,满足1.5万余户农户用种需求,公司更于2023年成为国家救灾备荒种子生产储备单位,承储优质种薯10万公斤。
为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2020年胡荣海在寻甸产业园区布局马铃薯储藏及初加工项目。目前,年生产5000吨净菜生产线和年产4000吨高端薯片生产线已建成,净菜生产线年产值超1500万元,薯片生产线预计年产值1.8亿元,两条线预计带动1万余户参与“订单种植”。公司创建的“唛薯弟”薯片品牌推出4种口味,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同步拓展。
胡荣海始终牢记“一人富不算富,众人富才是真的富”的初心。他打造“寻甸土豆种植工”劳务品牌,采用“党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脱贫户)”模式,带动5000余户农户种植10万亩以上优质马铃薯,受益人群达2万余人。“五包”帮扶方式让农户年均增收8000余元;针对脱贫户的“订单式”帮扶中,2023-2024年免费提供138吨脱毒种薯,开展20期技术培训、培训2000余人次,建立帮扶车间吸纳脱贫户就业。此外,他投入80.9万元建设残疾人示范基地,带动600余户残疾人科学种植、人均增收超3000元,还热心公益,乡村振兴累计捐款17万元、资助困难大学生1.5万元。
载誉前行,诠释新时代劳模精神
从“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到“云南省脱贫攻坚奖社会扶贫模范”,胡荣海载誉无数,此次“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更是对他的高度认可。他用30余年坚守,构建起从种业到种植、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实现化肥使用量减少20%、杀菌剂使用量减少30%,年创造320万元循环经济价值。
谈及未来,胡荣海眼中闪烁着创业者的激情:“将继续在产品多元化、产业链延伸上发力,让农户种得安心、销得顺畅,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动力。”这位扎根乡土的“洋芋汉子”,用奋斗与汗水书写着新时代劳模的担当,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
在寻甸,像胡荣海这样默默奉献的劳动者还有很多。近年来,寻甸县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企业创新发展,鼓励劳动者提升技能。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了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和工业发展的技术人才;搭建就业平台,举办招聘会,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让更多劳动者实现自身价值,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田春琼)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