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昆明阳宗海汤池街道后所社区前卫营小组的150亩连片水田在夕阳映照下波光粼粼,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繁忙有序的春耕景象。后所社区党委以“党建+产业”为抓手,通过品种优选、科技育苗、党员示范等举措,扎实推进水稻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为提升水稻种植效益,后所社区党委组织社区干部、前卫营党支部党员代表赴楚雄禄丰开展水稻品种专项调研。经实地考察与科学论证,社区最终选定兼具粒型美观、香气浓郁、口感独特等优势的“声农4号”优质稻种,以及抗病性强、可与“印度巴斯马蹄米”“泰国茉莉香米”媲美的“云粳37”作为主栽品种。通过品种结构优化,社区水稻种植实现从“量”到“质”的跨越,为打造高端稻米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后所社区党委创新育苗模式,与专业育苗企业合作建设标准化育秧基地,采用工厂化集中育秧技术。通过精准控温、控湿、控肥,培育出根系发达、茎秆粗壮的标准化秧苗,为机械化插秧提供优质苗源。
科技育苗提质效,赋能农业转型。与传统人工育苗相比,工厂化育秧效率提升3倍以上,秧苗成活率达98%,有效破解了分散育苗质量参差不齐、移栽期延迟等难题,推动水稻生产向集约化、标准化迈进。
在春耕关键期,前卫营党支部将主题党日活动搬到田间地头,开展“党员助农插秧”专项行动。活动现场,插秧机在标准化水田中高效作业,党员志愿者则组成“补秧突击队”,对机械作业区域的漂浮秧苗进行人工补插。
党员先锋助春耕,践行着初心使命。党员们挽起裤腿、俯身插秧,指尖翻飞间,一株株翠绿秧苗整齐挺立,党旗在田间高高飘扬。此次活动既保障了春耕进度,又锤炼了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工作作风。
下一步,汤池街道将持续深化“党建+产业”融合模式,以科技为支撑、以机械化为突破口,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依托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探索稻米深加工、农旅融合等新业态,推动“小米粒”向“大产业”升级,让现代农业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稻”动力。(昆明阳宗海汤池街道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