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要答好作风建设“三问”

时间:2025-04-29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唐宇坤

作风建设是党的生命线,也是党员干部的“立身牌”。从革命年代“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明纪律,到新时代“中央八项规定”激浊扬清的雷霆行动,作风建设始终是我们党凝聚人心、战胜考验的“传家宝”。新时代新征程,党员干部必须答好作风建设“三问”,以“永远吹响冲锋号”的执着,把好作风转化为战斗力,让硬作风成为新常态。

一问“思想开关”拧得紧不紧?破除“躺平心态”,警惕“温水煮青蛙”之患。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风问题本质上是思想问题。有的干部把佛系当豁达,把躺平当智慧,奉行“不争先不落后,中间晃晃最自由”的处世哲学;有的失去了干事的激情和动力,抱着“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心态混日子。这些现象暴露出理想信念的“钙质流失”。浙江丽水市开展“晨读夜学”活动,通过“早上学理论、晚上谈心得”的方式,让党员干部在“充电赋能”中筑牢信仰之基。江苏海安市建立党性体检中心,用红脸出汗的批评帮助干部扫除思想灰尘……实践证明,作风建设首先要从“心”开始,只有常补精神之“钙”,勤拭理想之“尘”,才能避免在“温水煮青蛙”中丧失斗志,才能从思想深处杜绝“作风病”的滋生土壤。

二问“群众立场”站得稳不稳?整治“指尖虚功”,根治“脱离实际”之困。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进基层就都是办法。现实中,少数干部把开会发文当落实,将造点留痕作政绩,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涛声依旧。这种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镜头前的官僚主义,不仅消耗群众信任,更贻误发展时机。好作风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浙江“千万工程”二十年如一日一张蓝图绘到底,靠的是干部走进泥巴路、蹲在田埂边的务实作风;脱贫攻坚一线党员干部“白加黑”“5+2”的摸穷底、找对策,凭的是不获全胜不收兵的实干劲头。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既要在办公室里算好“民生账”,更要到泥土地上蹚开“致富路”,用“绣花功”把惠民政策落到“最后一公里”,让群众从“看得见的变化”中感受到“摸得着的幸福”

三问“担当肩膀”扛得牢不牢?破解“推拖绕阻”,攻克“本领恐慌”之痛。“为官避事平生耻。”但当前仍有干部习惯当“二传手”,遇到难题就“击鼓传花”;有的奉行“洗碗效应”,担心“干得多错得多”,甘做“太平官”。这些现象折射出能力不足的“本领恐慌”和责任缺失的“担当贫血”。深圳南山区建立“揭榜挂帅”机制,鼓励干部主动认领“硬骨头”任务,在攻坚一线“赛马比拼”。福建政和县开设“干部夜校”,针对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等新课题开展“靶向培训”,帮助干部克服“知识恐慌”。这些创新举措表明,作风建设既要治“不想为”的思想病,也要解“不会为”的能力题。党员干部必须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扛起“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烫手山芋”中练就“铁肩膀”。

作风建设的“赶考”永无止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把自己当作作风建设的“施工员”,既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也在“小事小节”当中守住底线,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紧抓不放”的执行力,答好新时代作风建设的“必答题”。(唐宇坤、白河镇人民政府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