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东:把“好”做到极致,才是工匠

时间:2025-04-28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李明 高丙芸

艾萨炉熊熊燃烧,释放着滚滚热浪。徐成东置身于炽热如焰的环境中,身着厚重的阻燃服,手持精密的测温仪,稳健地沿着设备巡检的通道步步前行,豆大的汗珠悄然滑落,而他那专注而执着的眼神,仿佛能穿透一切炽热与喧嚣。

中国铜业云南驰宏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的熔炼车间是徐成东为之奋战三十年的“战场”,他在这片“战场”上先后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中国质量工匠”“全国技术能手”“云岭首席技师”等荣誉,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4年,徐成东被云南省总工会列为大国工匠培育对象。

热爱为炬,淬亮初心

“我从小就对冶炼很好奇。”1995年,徐成东如愿成为冶炼工。

“他是主动申请调岗的,当别人躲着黑烟走,他却蹲在出料口,把不同温度下的烧结块画成‘矿物相变图谱’。”徐成东的领导说。

此时22岁的他或许想不到,自己会在未来与冶炼“相伴”三十年。

2005年,为适应新型、现代的生产需要,新厂引进了艾萨炉工艺。经过四轮严苛的选拔考试,徐成东脱颖而出,成为一名艾萨炉主控手。

面对引进的设备和英文材料,徐成东迎难而上,“他每天提前到岗,白天研究设备,晚上背英语单词。”徐成东的同事说,三个月他就能流畅进行设备操作了。

艾萨炉冶炼技术在铅冶炼史上是首次,试运行过程中接连出现很多问题都“无经验可究”。一个夏夜,艾萨炉主控室警报声响成一片,熔池出现大面积冻结的情况,连外国专家都束手无策。深思熟虑过后,徐成东向领导请示“让我来试试吧!”

他大胆提出设想并尝试运行,最终用90分钟解决了难题。这台艾萨炉成功产出粗铅,攻克了“艾萨炉熔池冻结”这一重大技术难题的徐成东也同时开创了艾萨炼铅炉的先河。外国专家不禁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为“神奇的中国工人”。

“工匠不是天成、不能偶得,比别人多一份专注、多一些付出、多一些坚持,把“好”做到极致,才是工匠。”徐成东说。

革新突破,步履不停

“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得不断创新,要敢于触碰技术天花板,善于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勇闯技术创新无人区。”迈出了艾萨炼“从铜到铅”的第一步,徐成东又不断摸索总结艾萨炉炼铅工艺的核心技术,持续改进创新冶炼工艺。

艾萨炉喷枪使用寿命短,徐成东便改进喷枪,将喷枪的使用寿命由48小时提高到了240小时;针对生产成本高的问题,徐成东创新提出将艾萨炉富氧空气氧气浓度由32%提高至55%,调整原料结构,提高冶炼能力让粗铅冶炼系统扭亏增效。徐成东和团队还创造了年产量8.5万吨、艾萨炉978天炉龄的世界纪录,持续的技术突破也让徐成东成为国际艾萨炉冶炼技术的领跑者。

在艾萨炉冶炼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并没有让徐成东停下探索与创新的脚步。

他带领团队与合作伙伴共同研发了第一代和第二代侧吹还原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今已成为熔炼行业主流设备。

传承为桥,匠心永续

2011年,“徐成东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他又多了一项任务:培养冶炼人才。

在狭窄而闷热的空间里,徐成东耐心地手把手教导徒弟们如何敏锐地辨别设备异常的振动,详尽地讲解故障排查的关键要点。遇到技术难题,他在黑板上画满密密麻麻的示意图,用最通俗的语言剖析复杂的工艺原理。他通过传、教、帮、带的方式,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技艺毫无保留传授给年轻一代。

他带出的徒弟张龙,现在已经是驰宏会冶铅精矿氧化还原熔炼生产负责人;徒弟梁立新、乔小龙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现在说起艾萨炉熔炼工艺如数家珍……如今,他的徒弟遍及呼伦贝尔、会泽、曲靖等地,已成为各条生产线的技术能手和骨干力量。徐成东“我希望艾萨炉铅冶炼技术能在中国遍地开花!”的愿望也正一步步实现。

荣誉面前不“迷航”,徐成东依然铆足了劲在新的起点上圆着自己的“冶炼梦”。现在,他和团队的目标是配合中国厂家,设计制造出更经济、更环保、更智能,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铅冶炼氧化还原一体炉。“我们中国人在冶炼领域同样具备领先的能力和智慧,通过自主创新,也可以不断推动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李明、高丙芸)

(责任编辑: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