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路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充分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以壮大县域经济,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的双向奔赴,以进一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
产业筑基,以特色化、融合化重塑乡村经济面貌。乡村振兴的产业突围,需要跳出“种粮卖粮”的传统循环,转向“接二连三”的价值跃升。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成为破题的关键。特色产业的核心在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通过深挖地域文化、资源禀赋,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探索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消费新场景的探索较多,也取得了较好效果,如将农业观光、采摘与红色教育结合,举办赛事与民俗活动联动,打造各类流量IP,农业+文创和非遗+旅游的产业跨界融合。数字光影和低空飞行的技术场景创新,有效激活乡村旅游资源,带动周边农户就近就地就业创业,拓宽增收致富渠道。
人才活水,以新群体、新农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随着乡村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县域经济的逐步壮大,乡村逐步成为新就业群体就业创业的“蓄水池”。乡村振兴既要有“田秀才”坚守乡土,更需“新农人”注入活力,新就业群体涌入农村创业就业,打破了城乡人才单向流动的困局,逐步成为乡村振兴的中流砥柱。民宿管家、无人机飞手、网络主播等职业群体返乡就业创业,城市创客返乡开设“乡村咖啡馆”,用拿铁艺术激活百年老宅,这些“新村民”不仅带来资金与技术,更以跨界思维重构乡村产业逻辑。乡村振兴需要“懂技术、善经营、有情怀”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厚植乡村振兴人才沃土,吸引更多新型复合型人才回乡创业,拓宽联农带农共富模式。
产才融合,以文化认同重构产才融合的双向奔赴。文化认同不是抽象的价值宣导,而是通过场景化、仪式化的载体,将产业精神与地域文脉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共同记忆。文化认同的构建需多维发力,在制度方面,要以制度创新打破人才流动的“玻璃门”;在平台搭建方面,构建“产学研用”协同体系。当“新农人”将AR技术应用于古村落保护,当返乡青年用短视频讲述乡村故事,他们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更重构了乡村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觉,让乡村成为人才实现价值的沃土。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圈”、厚植“人才栖息地”,让乡村振兴的画卷既有金黄的麦浪,也有斑斓的梦想,绘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人”的美好家园。(刘超、昆明阳宗海风景区党群工作部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