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基层治理承担着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使命。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结构多元化、群众需求多样化,基层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创新基层治理模式,不仅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工程。
党建引领,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基层党组织是基层治理的“主心骨”。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党建+”治理模式,通过建立红色物业、党员责任区、党群服务中心等载体,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行的“党员联户”制度,让每名党员联系若干群众家庭,既传递了党的声音,又收集了社情民意,实现了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建引领,才能确保基层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治理新引擎。数字化转型为基层治理插上了“智慧翅膀”。从“一网通办”到“城市大脑”,从网格化管理到“云上社区”,现代科技正在重塑基层治理形态。社区开发的“居民议事”小程序,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参与社区事务讨论;搭建的“数字乡村”平台,实现了村务公开、矛盾调解、便民服务的线上办理。这些创新实践表明,科技不仅提升了治理效率,更拓宽了群众参与渠道,让治理更加精准、透明、高效。
多元共治,激发社会治理新活力。基层治理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的“大合唱”。各地涌现的“五社联动”模式,有效整合了各方资源。以街道为主成立“社区治理委员会”,吸纳物业公司、业委会、商户代表等共同参与决策;乡村建立的“乡贤理事会”,发挥本地能人在矛盾调解、乡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既减轻了行政负担,又培育了社会自治能力。
服务为本,践行人民至上新理念。基层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群众。各地推行的“全科社工”“一站式服务”等举措,让群众办事从“跑多次”变为“跑一次”。开设的“老年食堂”解决空巢老人吃饭难题;建立“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提供了课后托管服务。这些暖心工程启示着基层治理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群众的“关键小事”当作“头等大事”,用贴心服务赢得民心,用实际成效检验治理水平。
基层治理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需要基层干部持续创新治理理念、完善治理机制、提升治理能力,努力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范云航、昆明阳宗海汤池街道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